<
我的家乡浙江浦江,属金华八婺大地的一部分,因境内浦阳江而得名,这条江也因此成为我们的母亲河。浦阳江纵贯整个浦江盆地,是一条季节特征非常明显的山溪性河流,从前可以直接入海,现域内保留的多处地名、建筑、景观都与海有关,后因浦阳江上洪水频仍,灾害严重,明朝之后才夯土筑坝强行将其导入钱塘江,使之成为钱塘江的一条重要支流。就在浦阳江上游北岸,诞生了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最早的稻作文明之一——万年上山,那里有人类早期新石器活动的典型遗迹,十余年前即已被中国考古学界认定,成为浙江文明的开篇之作、华夏文明的重要一部分。浙江过去习惯以钱塘江为界分两浙,上三府杭、嘉、湖属太湖流域,为浙西,古代称吴国;下八府金、衢、严、宁、绍、台、温、处属钱塘江流域,叫浙东,古代也称越国,历史上这一带设过浙东道,所以浦江旧时归入浙东。现在按经纬度划分行政区域,金华称浙中,地理概念与以前已经大不相同。
从汉献帝兴平二年()起,浦江就有历史记载,唐代始建土城。明嘉靖时期,东南沿海一带屡受倭寇侵扰,为加强防范,浦江在原来土城的基础上进行加固,建起石城,后来又几经修砌,城墙至上世纪五十代因城市建设需要被陆续拆除。千百年来,古城历经岁月磨洗,不但有树一样生长的年轮,而且还有像东溪西溪这样永不枯竭的流水,一路走到今天。这些年经过治理,浦江的山更清水更秀天更蓝,社会生态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这片土地上过去和现在所发生的这一切,无一不在影响着我,我听从内心召唤,也在努力寻找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乡,并力图通过我自己的方式为她记录点什么,讲述另一种浦江故事,时间长了几乎成为我生活的常态。冰心女士在《我的故乡》中这样写道:“福州在我的心里,永远是我的故乡,因为它是我的父母之乡。我从父母亲口里听到的极其琐碎而又极其亲切动人的故事,都是以福州为背景的。”是的,所谓故乡就是我们的父母之邦,那里荡漾着我们童年的波光梦影。作家贾平凹说过,文学就是对生活的回忆和再现。我非常赞同这一点。这些年我不断回望,不断爬梳,埋头做着这一切。遗憾的是,我不是善歌的百灵,也不是婉转啼鸣的柳莺,不能给读者带去美妙的歌声,让大家沉醉其中。我在星月相伴的灯下所写的这些平淡无奇的芜杂篇章,或许让你失望了,但那却是我用嘶哑的喉咙的歌唱,就像一个孩子深情地歌唱自己的母亲。
几年前的一个金秋十月,《文化金华》杂志邀请我参加古子城保宁门外的一场动听分享会,让我分享到了一场文化盛宴,看到了文化别样旖旎的风光。坐在嘉宾席上,整个人被五光十色的声光电包围,我在想起李清照和八咏楼,想起金华北山四先生的同时,更多地想起了浦江宋元以来的方凤、吴莱、柳贯、黄溍、宋濂、戴良、张孟兼、倪仁吉、蒋兴俦,以至于后来诸多像张同光、石西民、曹聚仁、张书旂、吴茀之、张振铎等前辈,他们仿佛一个个向我走来,也依稀在向我招手,他们是浦江这片璀璨星空中的耀眼星辰,他们是在不同的年代里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在各自领域里默默耕耘的一批文化人。循着他们的足迹,我不惧孤独不揣浅陋,努力探索着关于故乡的灵魂特质,尽可能多地发掘现代化进程中关于故乡的文化遗存和由此带来的代际文化冲突,并赋予其新的含义,让后人多少还能了解点浦江的历史和过去。
之后,我开始收集整理过去写的一些文章,而窗外正飘着细雨。南方多雨,这本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以前只限于春季,现在乱了季节,冬天也温暖多雨,且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天气晴好,滴水成冰,哈着热气,双手通红的景象反而成了美好记忆,人们时不时就怀念一下那个物资短缺的年代、质朴无华的年代。可是雨下多了,已开的腊梅花就打了折扣,本来就只是浮动的暗香就更其淡远,而经霜耐冻的腊梅的香形色都是我喜欢的。期间也夹杂几场纷纷扬扬的雪,但很快融化成一地水渍,倒是小区绿化带里的茶花提前爆出了不少花骨朵,鼓鼓胀胀的,耐不住寂寞,迫不及待地想从黑绿的枝叶里探出头来,多少有些童真顽皮可喜。好不容易熬到雨过天晴,太阳从东边升起,雾和霾被迅速赶走,大地重新恢复金光灿烂。
但是此刻,我依然感到作为个体的弱小。徘徊大漠边关,仰视壁立千寻的山岳,注目波浪翻滚的江河,对于这一点,感触尤其强烈,觉得任何个人在大自然面前都微不足道,都算不得什么。生活不易,无论你是平头百姓还是达官显贵,都有许多苦痛烦恼,而且有时还得藏着不被人察觉发现,因为那到底不是什么可以示人的宝贝,可以招摇,所以一般人看到的未必是他人的真人生、真面貌。故乡和亲人一样,很多时候是可以逃避疗伤的港湾。在散文《浦阳江行》的题记中,我曾写过这样一段话:“对这个世界来说,我不过是一个匆匆过客;故乡于我,却意味着永恒。”
在一个人孤独的故乡寻旅中,我屡屡萌生这样一个念头:我们或许应该有更多的时间空间给故乡那些静穆的山、流动的河和生机勃勃的原野,与自然为友,与朴素的生活为伴,在心的一隅盛放下故乡的一幢幢白墙黑瓦、一条条街巷里弄、一抹抹浅浅桃红,当然还有故乡土地上走过的或正在行走的那一个个平凡普通而又微小的人物。夜深人静时,捷克伟大音乐家施美塔那的交响诗《我的祖国》第二乐章《伏尔塔瓦河》常常会在我心中响起,那宏大的场面和优美的旋律穿过夜空滑过水面,故乡这条清澈绵长的河流便与之一起在心间缓缓流淌伸向远方,两岸有尘世简单朴实的生活,有黑森林,有原野芦苇摇荡的风景,还有那水中游移的墨绿水草,一种孤独之中的充盈感便弥漫开来,心也随之被放大了,感觉生活是美好的。
(此文为《浦江杂录》自序)
作者|张明
原标题:《一个人的故乡寻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