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城市学院校名石。
夜色下的湖南城市学院。
湖南城市学院图书馆。
红网时刻通讯员周文娟益阳报道
雪峰俊秀接云霄,资水欢歌入洞庭。千年银城,人文益阳,孕育了一所特色鲜明的高等学校——湖南城市学院。五十载栉风沐雨,半世纪春华秋实,无数城建精英在这里放飞梦想和希望,成就未来和远方。经过50年的薪火相传和砥砺奋进,学校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获批“湖南省立项建设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高水平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进入湖南省高水平应用特色学院行列,列入湖南省一本招生……
艰苦创业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年,益阳地区师范专科学校诞生于宁乡楚沩河畔;年,迎丰桥一片荒山兴新校,开始了迎丰桥、赫山庙、宁乡县三地办学的困难时期,直至年结束多地办学历史;年,定名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校始终坚持师范本位,突出师范办学特色,遵循“严谨治学、为人师表”校训,按照“四会三能三达标”的基本要求,培养具有“一德三术”的师范人才,32年共培养中学教师和各类人才近两万人。
年,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和城镇化发展进程,适应城市基础设施工程技术人才需求,益阳基础大学在金银山创办。年,在全国首办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全省首开城市规划专业,并最早开办了工程造价、工程管理、城市管理专业,形成了全省最早的城建类学科专业群。年,定名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在办学条件基本完善、学校发展初具规模的基础上,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根据国家教委的部署,适时提出了创建“全国示范性普通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的奋斗目标,学校步入发展“快车道”,先后有城市规划、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土木工程、城市建设信息技术应用等4个专业成为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年,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在全国多所高等工程专科学校中脱颖而出,被国家教委正式确定为全国27所示范性高工专重点建设学校之一,被喻为“全国建筑小八校”。
汇流发展
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入重点突破阶段,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方针,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和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审时度势,积极汇入改革洪流,推动合并与共建工作。年,两所学校合并升格为湖南城市学院,开启了学校融合发展新征程。
融合初期,为加快实现两校区人心、文化和精神上的实质性融合,学校实行“五个统一”,即统一领导、统一机构、统一制度、统一财务和统一规划,为两校凝心聚力奠定扎实基础。通过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加强专业重组和结构调整,加速办学理念、体制、结构由专科向本科转变。师范传统、城建特色相互交融,淬炼“品学兼修、知行统一”的校训,塑造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校风,赢得了“城建人才摇篮”的美誉。
年,学校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年,土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批,加纳海岸角大学孔子学院创建。校办企业蓬勃发展,《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获国际招标第一名。14年间,建设新校区,开办新专业,提质师资队伍,规范本科教学,至年,学校拥有专业50个,在校学生10余人,初步形成了以城市为特色、以工为主的多学科协调发展本科教育教学体系。
改革跨越
在全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双一流”建设大潮中,作为一所地方二本院校,怎样才能抓住机遇、奋起直追?年,学校召开第三次党代会,新一届党委班子意识到,改革是寻求突破、实现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通过改革,破旧立新,变轨超车。年4月,学校新班子上任后,围绕“建什么样的城市学院,如何发展城市学院”的主题,迅速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大讨论活动。针对学校发展中的办学定位、特色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和社会服务等重大问题,展开广泛深入讨论。通过两个多月的深入讨论和研究,明确了发展差距,形成了改革共识。
围绕“双一流”目标和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党委领导班子召开务虚会,专题研讨未来五年学校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保障措施,确定发展框架,科学谋划顶层大设计,形成了《湖南城市学院“十三五”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提出了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这一总体目标,制定了“一二三五”发展战略,简要概括为“一个目标,两个着力点,三件大事,五项工程”。即: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突出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两个着力点,确保高水平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争取列入本科第一批次招生,力争突破硕士点,实施人才培养提质工程、创新服务引领工程、师资队伍优化工程、学生发展能力提升工程、幸福指数增长工程等五项工程。
顶层设计做好,如何落地见效?新一届党委班子自加压力,变革图强,坚持刀刃向内,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构建了班子抓“四力”、干部抓“六(八)条”、党员抓“三对标三检查”的从严治党话语体系,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着力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管理生态和学术生态,为学校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强政治保障,掀开了城院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党委行政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坚持“三个明显一个跻身”目标导向,制定出台《湖南城市学院综合改革方案》,大刀阔斧推进“六破六立”综合改革。破分而散,立精而集、专而能的机构调整与编制改革。16个学院调整为12个,实现了学科归队、专业集群、分类发展。破身份限制,立多劳多得、核心指标导向的绩效分配与目标管理考核改革。坚持业绩为重,成果导向,打破按职称、职务进行分配的框框,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绩效分配政策,激发了创新创业活力。破守摊平庸,立能上能下、分类分层的干部任用考核制度改革。一批年龄较大的处级干部高风亮节主动退出领导岗位,一批75后、80后教授博士走上领导岗位,能上能下,强化干部担当作为。破封闭僵化,立校企(地)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构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破粗而松,立细而实、紧而准的财务管理与资源整合优化改革。从1名临时工、1瓶矿泉水、1间档案室抓起,精细管理,集成资源,创造了上亿效益。破传统滞后,立应用型、现代型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改革。完善学校办学系列制度、文件,完成近个校级层面的文件制度的废、改、立,推进了学校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改革带来奋斗激情,发展迸发幸福源泉。“六破六立”综合改革全面激活发展动能,带动学校“弯道超车”,实现了学校跨越发展。五年来,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学生就业实现“打通高大上,对接主战场”,10%到15%的同学考上国内外一流大学的研究生,20%左右的进入央企,60%以上的同学走向新型城镇化和湖南智造主战场。办学效益明显增强,教职工待遇逐年上涨,幸福指数显著提升;师生比明显优化,教学及核心竞争力经费增长翻番;学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校园校舍妆扮变靓。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硕士点立项建设排名第一,“双一流”建设稳步推进,6个学科入选湖南省“双一流”应用特色学科,27个专业入选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师资队伍不断优化,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成效凸显,博士人数增长近3倍;科研平台立项数量大幅提升……学校进入湖南省高水平应用特色学院行列,列入湖南省本科一批录取,实现了城院几代人的梦想!年上海软科最好大学排名,学校排名从名跃升至名,提升名,被该榜称为全国进步最大的高校。
数代人的艰苦创业,铸就了城院今日的辉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将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艰苦奋斗再出发,励精图治争一流,在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新征程中谱写新的绚丽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