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麻痹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因地制宜激活城市剩余空间专访中央美术 [复制链接]

1#
桥下空间改造要因地制宜,不见得都要做成网红地标,也没必要把每个空间都拿出来让人活动,要对每个桥下空间的情况做具体分析。《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简宏妮编辑覃柳笛年6月18日,北京市民在阴凉的桥下跳舞锻炼以桥下空间为代表的城市剩余空间数量大、内容多,成为城市环境治理中的系统性问题,也是“十四五”期间城市存量更新的重要议题。桥下空间的利用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如何通过改造桥下空间,激活城市活力?带着这些问题,《瞭望东方周刊》专访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共创中心副主任、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侯晓蕾。侯晓蕾提升认识《瞭望东方周刊》:据交通部门统计,北京五环路内(含五环路)立交桥下可利用空间有75万平方米,相当于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你如何看待这一片空间?侯晓蕾:桥下空间曾被称为“消极空间”和“失落空间”,经历了从消极利用到有规划地利用、从忽视到重视、从交叉管理到高效统筹的过程。比如,桥下空间曾经被用作建材城、花鸟虫鱼市场、小商贩的商业活动市场等,也有被用作停车场。在城市大量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中,对剩余空间的管理曾是被动的,甚至会出现一些诸如用栏杆进行硬封闭的措施。进入到城市更新阶段,现在桥下空间被定义为城市里人人都可使用的公共空间,也是城市里的剩余空间。我们更愿意以中性态度去看待它——空间本身是没有好坏的,这些空间仅仅是没有被发现和认识,从城市更新的角度,我们应当去讨论如何将这部分公共空间激活。《瞭望东方周刊》:利用好桥下空间对城市和居民有哪些积极作用?侯晓蕾:利用好桥下空间会让城市更安全、更联通、更具活力、更有美学价值;会使城市中的人更舒适、增强社会交往。尤其是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利用好桥下空间,能够让城市更健康,人也更健康。因地制宜《瞭望东方周刊》:桥下空间有一些特性,比如说它有尾气和噪音的污染,如果是市中心高架桥,它同时也会是交通要道。桥下空间在改造过程中需要考虑哪些问题?侯晓蕾:桥下空间首先是一个交通空间,其安全性和可达性要作为更新的主要前提,因此项目实施前要经过积极分析。我们调研了几百座桥,以内部因子和外部因子为指标,对桥下空间进行综合打分。内部因子主要包括可行性的环境容量、历史意义、与城市结构的关系、光线,外部因子则包括安全性、可达性、居民需求、景观资源和周边的场地性质。整体的原则包括交通原则、人性化原则、安全性原则和生态性原则。我们在调研后发现,桥下空间虽千差万别,但在考虑改造利用时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暂无更新需求的桥下空间,如果其基本功能已经满足且无进一步更新的必要,就让其自然存在;第二类是有微更新需求的桥下空间,包括美化内部空间和周边环境、修复慢行系统等,这一类解决的是提升空间价值的问题;第三类是需全面更新的桥下空间,全面更新是以人的需求为基础,首先就是整合归纳人的活动,合理利用空间资源;其次是做到和周边统筹规划,织补城市设计中原来被割裂的环境;三是梳理交通,增强空间标识;四是扩充服务板块,补齐周边的功能短板;在此基础上如果有可能的话,会推进历史遗迹保护或者形成主题性城市公园。这种分类方式,有利于我们判断桥下空间是否可以被改造以及要进行怎样的改造。对于微更新和全面更新的桥下空间,要具体分析它的空间利用潜力,分析其优势和劣势。对于不同空间的短板也有一些有针对性方案,如以噪降噪——在居住区和楼宇旁边跳广场舞、弹奏乐器可能会被投诉,但在桥下空间就是相对适合的场所。通过对海淀区和西城区高架桥现状的调研,我们认为海淀区需全面更新高架桥有15座,微更新的高架桥有48座,暂无更新需求的高架桥有7座;西城区全面更新的高架桥有6座,微更新的高架桥有12座,暂无更新需求的高架桥有2座。总体而言,桥下空间改造要因地制宜,不见得都要做成网红地标,也没必要把每个空间都拿出来让人活动,要对每个桥下空间的情况做具体分析。《瞭望东方周刊》:在这方面国内外有哪些优秀实践?侯晓蕾:国内外的案例总结归纳起来,主要有5个方向。第一是美化;第二是以休闲娱乐活动为导向的公共空间提升,例如首尔在桥下建设了一个“屋顶广场”、上海在中环立交桥下打造了三座动物主题体育公园;第三是以商业经营为导向,如日本著名的中目黑高架桥下的商业街,成为了东京潮流新地标;第四是以服务为导向,比如法国巴黎将桥下空间打造成难民的生活空间、西班牙将桥下空间作为青年艺术家的创业孵化场所;第五是以交通为导向,其中又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车,另外一类就是把桥下空间做成一个很好的慢行系统。拓宽视野《瞭望东方周刊》:整体而言,你对桥下空间改造和利用有什么样的建议和期待?侯晓蕾:我们团队对桥下空间的定义是“被高架桥影响的周边的城市空间”,所以我们不光研究一个桥,我们研究的是除桥体以外的附属空间,包括桥体的下缘面、桥墩、桥体正下方的投影空间、匝道下的空间、桥体与周围道路围合起来的空间、被高架桥影响的城市公共空间。从这个角度而言,希望社会各界在思考桥下空间时有一个综合视野。我的建议是:第一,对城市和整个片区进行衔接。因为道路和桥下空间的阻隔,使居民活动空间受限,城市空间被割裂。针对这样的空间,更新策略应是衔接桥下两侧关系,整合利用资源,让这部分空间与城市和片区连接更通畅。第二,希望能够整合空间内不同人群的活动,动静分离,对自发活动、商贩经营等进行规范和引导,设计自发活动的边界,隔离规范不同活动的范围和空间。第三,把整个桥下空间纳入周边的功能版块综合考虑,满足一个大的片区的补足功能,把人的需求和周边的功能链接起来,平衡整个城市的功能,满足人们更多需求。第四,在设计中突出历史和文化,突出我们的城市形象,把桥下空间的品质和品位进行提升。第五,综合整治,对不同的桥下空间做出科学的研判,综合内部和外部因素,统筹规划。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