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麻痹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申论真题出题思路解析,2018年国考地市
TUhjnbcbe - 2024/7/7 0:54:00

第五题、“给定资料6”中提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观点,请你围绕给定资料反映的城市建设理念中的问题,联系实际,以“试谈‘有’与‘无’”为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自选角度,见解深刻;

(2)参考“给定材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字左右。

答案:

试谈“有”与“无”

土地是有限的,城市越发达,用地就越会紧张。如果不做好长远规划,就必然会造成人多地少、结构失衡的矛盾。居住用地、公共用地和产业用地应合理搭配,才能保证城市用地能匹配居民需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旧产业不断更替,居民需求不断提升,以往合理的用地也会变成无用武之地,拥挤的城市让人找不到能自由休息的公共空间,甚至出现人口过快增长、用地严重不足的局面。因此,我们应处理好城市用地中“有”与“无”的关系,在做好规划的同时,根据实际需求随时调整,才能把有限的土地物尽其用。

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才能处理好城市规划中的“有”和现实需求的“无”。城市规划一般是在城市建设的初期进行,我们很难准确预计未来城市的规模,土地使用时社会环境也可能已经改变。如果过快的把城市中心开发殆尽,势必会让后来的居民没有选择权,或者到后期已根本无地可用。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的用地需求会发生结构性改变。比如以前为了发展经济增加就业,规划了较多的工业用地,经过多年发展,产业已经转移,再加上人口的增长,就会造成居住用地不够而工业用地荒废。要化解城市用地难题,除了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合理调整用地性质,还应为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

从人的需求出发,因地制宜、动态调整,才能平衡好城市发展的“有”和居民需求的“无”。城市虽然是以人的需求为标准建造,但城市的发展却是沿着自身的规律进行,这就会让城市有了高度,却没有了人的温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这虽然加快了城市的建设,却让街道越来越拥挤,商业氛围消解了人文气息,老住户纷纷外迁,城市也越来越失去了幸福感、归属感和安全感。这就要求城市的建设和管理者必须与时俱进,根据居民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城市用地,让人不仅能居住,更能自由惬意的生活。

努力拓展用地空间,才能“无”中生“有”,缓解城市用地矛盾。对于大城市来说,土地肯定是不够用的。但大城市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可以合理的去拓展城市用地空间,创造性地化解城市用地矛盾。比如我们可以根据人口增长的预测,提前谋划新区,建设好交通、教育、商业、公园等配套,让居民可以自由地选择新城区,防止老城区人满为患。还可以在老城区实施旧城改造,把没有利用好的地方都尽可能地利用起来,或者把废弃的码头、厂房、矿场改造成公园和文化广场,努力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

时移世易,如果需求改变了,供应不跟着调整,曾经的拥有也会逐渐消逝。城市建设的理念只有及时更新,才能满足不同时代居民的现实需求。

解析:

题目的要求是,围绕城市建设理念中的问题,老子的话只是一个思路提示,并不是问题的本质,我们最终还是要到材料里去找问题。

题目比较抽象,难度较大,所以在材料编排上没有为难大家。很明显材料1和2是一对,3和4是一对,5和6是一对,这就自然形成了三个分论点。但到了这一步,还是很难往下走。必须理解到,材料1和2是用土地政策的实施来比喻城市规划,其中明显表达出了土地有限不够用这一层意思,而这也是解开“有”“无”关系的关键钥匙。如果无限,就不存在“有”与“无”的关系了。

第一个难点突破后,第二个难点是准确表述每个分论点,形成框架。从材料1和2中找出土地的“有”和“无”的具体表现,然后替换到城市用地,就是第一个分论点。材料3和4中大量出现了公共空间,让人很容易往这个方向写,但材料里也有传统文化的荡然无存,所以它们的共同点就是人的心理需求。材料5和6比较简单,但如果不能和前两个分论点形成整体,就会写得很片面。

总的来看,第二和第三个分论点比较容易看出来,但如果没有关键点来串联,写出来的文章必然是很散乱的,表达也是不准确的。

(申研社App原创)

1
查看完整版本: 申论真题出题思路解析,2018年国考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