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章哥,房地产从业20年,通晓业内门道,我不做所谓的“专家”,只用二十年实战经验帮大家答疑解惑。
年1月30日至2月7日,“章哥说买房”将暂停发布新的原创文章。
从大年初一(2月1日)到初七(2月7日),我将从章哥说房专栏的第一章《房产价值判断第一课》中选出七篇免费分享(首次全网发布),这些都是我关于房产价值判断的底层思考,篇幅比较长,力求说清讲透,感谢大家的支持。
最深入房产属性解析,开启房产财富成长春节期间,免费咨询照旧,我会抽时间回复。
祝大家虎年吉祥如意!
一
商住公寓能不能买?这是很多人所纠结的。
优势很明显,便宜就是硬道理,同样档次的房子,比周边的住宅至少便宜30%,甚至更多。而且如果出租的话租金也比住宅高,所谓的不能落户不带学区,对纯投资来讲无所谓啊,就算是水电费用高没燃气,但对日常生活影响也不大。
所以,商住房引来了不少的投资者,我也收到N多的咨询,反复都是一句话:某某公寓是否能投资?
表明态度吧,这种产品如果是纯粹的自住,那当然是没问题,但如果要加上投资两个字就不合适了。在没有住宅作为比较的话,公寓作为投资还说得过去,但既然是有现实中的比较,那就能不买就别买。至于买了的,还是那句话:留着别卖了。
这是无奈的建议,之前劝过几个人卖,结果换来的都是争辩,总之都是拿出公寓的各种优势,反正就是不想卖。那我还建议什么啊,反正也不是我的钱,留着吧,对谁来说割肉都是挺疼的,能理解。
我写过很多回复了,都是劝别买的,这次写个全的,把公寓的历史和逻辑都写清楚,各位自己来判断其未来。
先讲个业内的说法吧,公寓这种产品,从出现那天起就是收割机。
最开始收割的是富人,后来是中产,现在是刚需。当年的富人,如果把钱投资了公寓,那现在已经成为中产了。中产者则大多成为刚需了。而十年前买公寓的那波刚需们,现在或许还是刚需,或许已经沦为底层了……
二
商住,从名字就是个套路。
1、从这名称说起吧,“商住”这个词就违规了,或者说根本就不合法。
中国只有住宅、公寓、商办等产权性质,但却没有商住。因为商住的本质就是“商办”,是商业办公性质,与住宅是完全不同的产品。
之所以要称这种产品叫商住,其实就是开发商为了混淆概念,忽悠而已。这就相当于“小产权”这个词,完全是开发商瞎编出来的,中国的产权只有一种,就是房产管理部门认可的合法产权,其他的都是“无产权”。
而开发商想把房卖出去,想尽量打消买房人的疑虑和恐惧,于是编出个“小产权”的名字。而买房人呢,于是也就自己麻醉自己,骗自己说好歹还是有个产权的,虽然不是国家认可的,但人家开发商说有,咱们就假装相信吧。其实都是自我欺骗而已,典型的鸵鸟心态。
2、“商住”其实和小产权一样,都是编出来的概念。
本来产品性质就是商办,可开发商为了卖房,非说这有住宅的性质,于是就叫商住,是商业和住宅结合体。买房人为了骗自己掏钱,也只能相信。
从营销心理学上讲,这基于“心理账户”的理念,就是要给消费者一个掏钱的理由。如果直接说这是商办,那在卖房人的心中,是没有这笔预算的。而改变名词,告诉他这有住宅的性质功能,那就能从“住宅消费”这个账户中把钱给忽悠出来了。
3、改变产品的名称与用途,扩大产品的使用范围,在不同产品中进行横向比较,是“心理账户”最基础的使用形式。
反正我当年用这种手段忽悠了不知道多少人,屡试不爽。在此基础上,N多个套路场景由此产生,进而变化,目的只有一个:请君入瓮,掏出你的钱包!
4、很多人对我拿商住和小产权相比很反感,认为是侮辱了商住。其实我只是做个比方而已,别太敏感。不过说实话,如果论起这两种产品的未来,商住没准还不如小产权呢。
小产权是有希望转正的,甭管是用什么方式。大概率是补交土地出让金吧,有可能被解决,办证了就是正规住宅。而商住是绝没有可能变性成为住宅的,全国人大绝不可能为了照顾商住业主的利益而专门修改《土地法》。
三
商住的历史
1.商住公寓其实分两种,一种70年的,一种50年的。
但两种公寓的价格走势其实差不多,都是长期落后于大盘,也不用太过区分。
北京的公寓经过了好几次的迭代,从最早的涉外公寓到商务公寓,Soho公寓,商住公寓,酒店式公寓,直到现在的50年商住公寓。
涉外和商务公寓基本都是大户型,塔楼为主,档次高配套全,是为了当年的商务人士量身定做的。到了年左右,公寓市场面临崩盘,潘石屹将商住两用公寓发扬光大了,这种产品其实不是他的发明,更不是从什么国外引进的。之所以这么说就是为了显得高大上,毕竟那个年代还是崇洋媚外,远来的和尚会念经的时期。
不得不承认,潘石屹的营销推广实在做的是太牛了,无论是潘任论战还是与邓智仁的抢人风波,都被他化解成了助推手段,实在是高明。
2.潘老板在北京就是做写字楼起家的,年底开盘的万通新世界,竟然卖到了美金的高价,折合人民币高达3万。而今天的万通呢,也不过是6万多,30年,勉强升值了一倍,远远低于银行利息的收益。冯仑和潘石屹赚翻了,再加上地产营销教父邓智仁,但所有投资人可被坑惨了。
有了写字楼市场的成功,老潘在第二年又娶了有华尔街背景的张欣,自然志得意满意气风发。于是,在拿下第一机床厂的一半土地之后,开发了地产界划时代意义的Soho现代城。
其实开始他并没有想到这种商住形式,所以现代城一期还是普通的公寓。但那会儿的公寓市场正面临大考,年上半年有海淀的太月园低价入市,下半年更有双井的华腾园和华威桥的华辉苑砸盘,公寓市场面临崩盘的危险。
于是,市场逼着潘老板必须考虑转型,否则有破产的风险。佩服他们两口子的敢想敢干,立刻修改规划就推向市场,还抄来了Soho这个挺洋气的理念,相当于把轿车改成了皮卡,一车两用,让人感觉用一分钱买了两分货,高明。
之后就那样儿了呗,Soho利用和第一商城的抢人商战一战成名,两个项目都从挖墙脚中获利。然后又和任某人吵架,以二道贩子的自嘲口气写出了爆款回信,成功引得了全国投资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