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高考考场满分作文不是梦3
9.细节,丰盈伟大的最小单位
罗丹说:“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这浅显的话真是太富于内蕴了。美,究竟哪里?它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脚下,就在那看似不起眼的葳蕤草丛中,就在那粗糙篱笆上怒放着的喇叭花蕊上的露珠里……作家之所以成为作家,除了天赋之外,就是因为他们勤于观察,敏于发现,能够“揭开”杂乱无章、毫无秩序却又生机勃勃、充满着秩序的生活表层,发现、捕捉到那些那些常人不屑,或者无法发现,更无力挖掘的艺术真金,并将这一切按照自己(当然也包括读者)希望的样子写出来,使其不朽,使其“光焰万丈长”的吧!
最喜欢巴尔扎克的一句名言:“什么叫生活?无非是一些细小的情况,而人类最伟大的热情就受这些情况所管制。”喜欢它的原因很简单,就因为是它让我彻悟到了“观察”生活的真谛!生活是伟大的,是绚丽多彩的,甚至可以用波澜壮阔来形容,但只有伟大的巴尔扎克一语道破了天机:这伟大,这绚丽多彩,这波澜壮阔的生活竟然是由无数的随生随灭的却“管制”着“人类最伟大热情的细小的情况”所构成的。
这“细小的情况”指的到底是什么?一句话,就是细节。展开来说,指的就是能够“丰盈伟大的最小单位”,就是细小的事件,细小的情节,细小的环节,细小的……胸怀凌云壮志的你,切莫因其“小”于是就“瞧不上眼”,就视之为毫无意义的“细枝末节”!莫忘了英国有位诗人叫布莱克,早就在对着你的耳朵喊了:“一粒沙中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
记住吧,“小中见大”永远是对写作者的忠告,是良训!消极地讲,作为一个高中生,你的“库房”里是很难有能跟“轰轰烈烈”挨得上边儿的素材(也包括题材),满肚子里都是些“小鼻子小眼”的材料,咋办?只有挖掘,竭尽全力地挖掘那匍匐在褐色树干上的螳螂挥舞着它认为世上再也没有比它更为有力了的“狂妄”,挖掘那迎风摇红的枫叶到底是在传递着哀伤还是在宣布着坚强,挖掘那夕阳下的袅袅炊烟里吐诉着竟然是世上最浓最亲切的乡情……只有捕捉挖掘能帮助你,尽可能的“小中见大”。另外,高考的卷子上留给我们写作文的“面积”又那么有限,即使你满腔里“浪飞涛卷”,也只能在“有限的面积内惊人地集中最大量的思想”(巴尔扎克语);这就需要你充分认识到细小的情况、细小的事件,细小的情节,细小的环节,一句话,那就是细节,它对于一部作品能否伟大究竟意味着些什么。那么,何谓“大”呢?无非就是使你笔下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一颦一蹙“充满意味”,无非就是能使主题尽可能地接近你的希冀,无非就是使你笔下所写的一切“生活最大化”吗……那好,静下心来吧,去与你早已没有感觉了的白云对话,去抚摸一下五花山上那如炭火一样的叶子是否烫手,去海底看一看满身是刺的海胆正在怎样地与黑色的礁石亲吻吧……就因为,这看似细小的一切,看上去,是那般的微不足道;说起来,又是那样的不足挂齿,但现在你得明白了,它们,恰恰是它们才是丰盈伟大的最小单位!
那么,到底什么叫细节呢?
细节——丰盈伟大的细小情况
大海,壮阔。若一味地期冀运用尽可能多的与“大”相关的词语(形容词、副词),来展示海之浩瀚,海之伟蕴,那只能是奢望。作家张士敏在他的短片名著《虎皮斑纹贝》中,却仅仅通过三个细小的情况——细节,便把我们带到了海之滨,让我们身临其境般,俨然就如身子倚靠在连树干都是绿的椰子树上,要么就是屁股埋在温热的金色沙子里,眼望着壮阔安谧的大海——一种绝对奇妙的境界之中了。他这样写道(括号里的文字是笔者加的):
夕阳西下,奔腾了一天的大海就像一个玩累了的孩子,静静地躺在金色的苍穹下,轻轻地喘息着、悠荡着。(第一个细小的情况)那活泼的海浪从遥远的天边喧哗着、歌唱着涌到平缓的沙滩上。前一个刚退下去,后一个又跟上来,给金色的沙滩镶上了一道雪白的花边。(第二个细小的情况)似乎在与浪花游戏,一只只只有蚕豆大小的小沙蟹,就像小气泡似的,从沙眼里钻出来,簌簌地、飞快地爬起来……(第三个细小的情况)
细节──生动的细小事件
就如写一个“思考者”的形象吧,真的,任你用了多少词语,诸如“眉头紧锁”、“眉间蹙成了一个‘川’字”、“眼里布满了血丝”之类,也是劳神而无益的。用细节,一个剧作家只用了一个“细小的事件”,便让一个“思考者”的形象站立在了读者面前:
一个旋律,在他的胸中激荡着,他被那如火的激情烧烤着:他已经无法忍受那创造之中必将忍受的痛苦了。漫无目的而又思绪万千的他,走进了一家餐馆,叫了一大桌子菜。他不吃也不喝地枯坐在那里,两只无神却又似乎在喷射着烈焰的眼睛从天花板上的那簇蜘蛛网上笨拙地向一个女士的脚尖移去……忽然,他一奋身,将桌上的碗碟全部用臂肘扫到了地上。他掏出笔来,在台布上奋笔疾书开了。十分钟过去了,他终于写完了,从桌边站起来。如释重负的他这才发现,餐馆老板在他的面前已惊骇地站了许久。他歉意地指着地上那狼籍的一片,问道:“多少钱?”他付完了老板要求付的款子,揭起那写着谱稿的台布,将上面的最后一个酱油壶也跌碎在地上。他迅速地掏出钱来,问老板:“这些钱够买这台布和那酱油壶吗?”老板晕了,他却轻松地吹着口哨,提着他的“谱稿”──那张台布,跑出了餐馆。……
细节──塑造丰满性格的原材料
就如写一个“倔”得出奇,“倔”得可爱的形象吧,真的,凭你用了多少与“倔”有关的词汇,也是枉然。用细节,一个作家,只用了一个“细小的情节”,就将那性格塑造得呼之欲出:
那是一个中午,这爷儿俩在装一辆柴车。老子在车上码垛,儿子在车下用羊叉将草个子一捆一捆往车上挑。车越码越高。儿子忽然发现车码歪了,往左歪过去了,如果再往边继续码,车会翻。深知老子秉性的儿子也道倘若对老子说车往左边歪了,那倔爹准会猛劲地再往左边加几捆,那样……那儿子给自己的媳妇使了个眼色,那意思很清楚:瞧我的!于是,他朝车上喊道:“爹呀,车码歪了!”老子果真暴跳如雷,吼道:“歪了?小兔崽子,你爹我码了一辈子车,歪了?往哪歪了?”“右边……”儿子一句话没说完,按倔爹便像在与全世界斗气似地往右边填开了草个子。一个,两个……十个,边填边跺脚边嚷嚷:“歪?我让你歪……”车装正了。车下的儿子和儿媳却不知哪去了,喊了半天,才把笑不成声的他俩从车底下喊了出来……
细节──浓缩时空,集中概括的法宝
就如写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老师吧,真的,无论你用了多少诸如“敬业”、“爱岗”、“严谨”之类的词语,也难以将与他(她)多年相处的日月高度浓缩且有气氛地表现出来。一个学生,只用了几个加大密度的“细小的环节”,却将这一切如愿以偿地表达出来:
他不但是个有着丰富语汇和渊博知识的老师,而且我敢说,他还是个有着高明演技的“演员”。他简直不是在讲课,而是在“演”课。他忽而成了在荷塘边踱步的朱自清,那份寂寞,连讲台都被他的情绪感染得仿佛变成了真的荷塘;忽然,他用手将后背的衣服拈了起来,把一个“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的司马迁的形象送入我们眼中;他的眼睛凝视着窗外,刚刚还是那般温和的目光,此刻,愤怒的火焰分明已刺破寒窗,我们似乎真的看到了因“出离愤怒”而无话可说的鲁迅先生……我们的课堂气氛始终是和谐的。不,准确说是快乐的。
细节──能将肖像写得神情毕肖的点缀
就如写一个有着一定城府且自制力极强的成熟女性的肖像吧,真的,就算你用了一大堆极富色彩的词语去刻画她相貌上的特征,没用,因为“只见文字不见人”。用细节,一个作家,只用了一个“细小的习惯性”动作,就将一个呼之欲出,观之可亲的女性形象的神与情十足地传达给了读者:
有人敲门。
进来的是一位女性,看上去已到“而立”之年。她面带着一点不易察觉到的淡淡的忧伤,准确点说,从她那有棱有角的总在朝一边使劲牵动的嘴角,一眼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自制力很强的女性;因为忧伤太多,尽管掩饰得相当好,还是有一部分被眼皮下面的那两道无法掩饰的的显弧形的暗晕给泄露了出来。
细节──展示人物复杂细腻的内心世界的钥匙
写人物复杂而细腻的内心世界,很难。若只想凭着一些能概括某种心理活动的概念去堆砌,那也只能是一种愿望。用细节,用细小的情节、环节、情况,去暗示,去传达,去表现,“一切俱在不言中”,读者的心会怦然动,读者的情而陡然升。不信吗?波兰著名作家普鲁斯的《一件背心》中,有一段精彩的对话描写。丈夫病了,妻子去请医生,路上,她小心翼翼地与医生聊了起来。她极想知道丈夫的真实病情,但又十分惧怕这一切在医生那被证实;医生不忍心让这位深爱着丈夫的年轻女人承担真实的情况对她的致命打击,因此好意将病情讲得极轻极轻……她小心的探问与极力的遮掩,在遮掩中又怕大夫听信了她的遮掩而作出错误的诊断,于是又极力地附和大夫的话,然后在推翻──如此复杂而细腻的心理活动,手法高超的作家楞是通过“细节”──这把钥匙,将人物内心世界的门打开了,让读者一读便真切地窥见了那一切:
医生在街头摇曳的灯光下向她看了一眼,觉得首先应该使她安静下来。那个女人大概由于累乏的眷顾缘故,站在那有点摇晃,而附近又找不到一辆马车,因此,医生只好挽着她的臂膀向前走去,一路上向她解释,吐血并没有证明就有病。
“吐血的种类很多,有喉头出血,胃出血,还有鼻腔出血,肺出血是很少见的,特别是一个人平常身体很好,从来不咳嗽……”
“哦,有时也咳嗽呢!”女人低声说,停下来喘气。
“有时咳嗽……这不要紧!也许是轻微的支气管炎。”
“对……支气管炎!”她稍微提高声音重说了一遍。
“她从来没害过肺炎吗?”
“害过的……可是,”女人又停下来回答。她的两腿又微微有些发抖。
“大概很久很久以前吧!”医生接上去说。
“嗳,很久……很久以前了!”她连忙这样证明,“还是在去年冬天哩!”
“一年半以前吗?”
“不……是新年以前的事!……很久了!”
细节──是产生戏剧性效果的燃料
写作文,写作品,一旦产生了戏剧性效果,是会使读者于忍俊不禁之余更深地感受到些什么的玩噱头,故意调侃,是平庸的举动;老到而成熟的作家决不矫揉造作,一个细节,就能使某种效果在瞬间发生。不信吗?著名作家徐怀中在他的《我们播种爱情》这部小说中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小说中主人公倪慧聪极厌恶那个不学无术而又非常喜欢讨好女孩子、整天围者漂亮女孩子转的苗康。倪慧聪因病住院,苗康去看她,“演绎”出下面一个情节,其中有一个细节,简直令人捧腹,同时感到痛快、解渴(画线处):
医院,医院看她,赖在病房中不肯走,这惹起倪慧聪的烦恼。
她骤然坐起,顺手抓起桌上的铜铃……护士应着“叮叮──”的铃声撞进来,以为病人发生了意外。
“这位同志要走,找不着门。”倪慧聪用握着铜铃的手指指苗康,“请您把他送出去吧!”
苗康来不及穿衣服,便被不知所以的护士推着送了出去。
细节,再也没有比细节描写更有说服力、表现力、感染力、穿透力,以及诱人的魅力的写法了。从自己那收藏丰富,抑或不够丰富的心间,把那些细小的环节、细小的情节、细小的事件、细小的情况拽出来,扯出来,喷出来……让他们都生出翅膀,带着你向理想的高度飞翔!
永远的魅力——“高密度细节”
写人写事是离不开细节描写的。什么叫做细节呢?所谓细节,就是细小的事件、细小的情况、细小的情节、细小的环节。千万不要小觑这细小的一切,任何波澜壮阔,激动人心的作品之所以魅力无穷,都源自细节。可以这样讲,没有细节描写,便没有作品。
那么,什么叫做“高密度细节”呢?它们在我们的作文中又会产生怎样的魅力呢?
在一篇作文里,有时我们要写到一个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个很大的空间里,做过的很多事,如果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是得不偿失的;而且也没有那个必要,巴尔扎克不是讲过“艺术就是要在最小的面积里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吗!此刻,“高密度细节”描写便显示出它的巨大而非凡的表现力了,因为,它可以将时空在最小的面积里高度浓缩起来,然后构成精美的“描写小单元”。请先看下面的图示:
提引语:提引出“需要浓缩的某段时空”
细节a
高密度细节细节b
细节c
……(d、e、f)
结语:用最抒情的语言为本段文字作结(或“卒章显志”)
在图示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以“高密度细节”构成的“描写小单元”是由三部分组成的。首先是“提引语”,用一句话,一句极具描写性同时又极有概括力的话,将本“描写小单元”中需要“浓缩的时间与空间”提引出来,然后便展开“高密度细节”的描写;细节可多可少,以三到五个为宜。在此基础上,再用一句最抒情的话作结,或者“卒章显志”。这样,一个精美的“描写小单元”就构成了。
有一篇小说,题目叫《裸体模特儿》,其中在写到男女主人公在“文革”那个荒诞岁月中既浪漫又无奈的爱情生活时,作者展开了下面一个“描写小单元”(注意括号里的文字是笔者加的):
一年多来,他们在情人们不大常去的地方度过了爱情的生涯(这是提引语,提引出了需要将他们“在一年多时间里、在很大的一个空间内度过的爱情生涯”这样一个需要浓缩的时空。接下来作者便大刀阔斧地展开了“高密度细节”的描写)。①他们爱坐在郊区的小河畔,抚弄着水草和浮萍,看小青蛙在浮萍上跳跃,直到晚霞在河面上消失,各种昆虫和青蛙用合奏掀开了夜的序幕。②他们爱走进秋天的的一片白桦林,投身在夕阳的色彩中,去欣赏那闪光的小树和一片片摇风的红叶。③有时候,他们走进奶牛场,出神地看着工人挤奶。他们研究着奶牛的贡献,原来一桶桶浮白的奶确是草料酿成。④有时候他们穿过一片柳岸,裴怡习惯于从树丛的剪影中去看一轮金月,便兴致勃勃地说这月轮、溪水和柳岸怎样构成一幅画面;老祁说这画面上应加上去一对恋人。⑤他们常常在深夜穿过一片楼房,从楼房中传出钢琴声,他们久久地倾听着乐曲的旋律;老祁说:我们和音乐融合在了一起,裴怡补充说:这应该叫“小夜曲”……
怎么样,时间和空间是不是得到了高度的浓缩?在短短的一段文字中,我们便亲切地感受到了老祁与裴怡那既浪漫又带着几分辛酸的爱情故事,奥秘何在?就在于细节密度的加大和作者那精确而细腻的描写,将这一切如期地传达了出来。
笔者的一个学生在她的练笔小品《粗心妈妈小传》里,也是运用这种手法,写出了十分精彩的“描写小单元”(括号里的文字也是笔者加的)的:
妈妈是从事脑力劳动的,大脑的开发利用在同事中是数一数二的,照理,脑容量一定不会小,可就是装不下居家过日子中一些最重要的事。(这是提引语,提引出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妈妈”做过的在居家过日子时所闹出的“笑话”。接下来,小作者围绕着这展开了“高密度细节”)炒完菜,老记不住关煤气,事后又总是埋怨别人,还一脸郑重,警告说:“这样可不行,会出事的!”(细节a)水龙头停水了,她就那么开着,要不是我和老爸早已被她“训练”到都有点神经过敏了,“水漫金山”的好戏还不一定要上演多少回呢!(细节b)人都说“女人出门事情多”,我就不信,因为我老妈出门的速度快着哪。但出得快,回来得也快;回来拿饭盒,手套又忘在沙发上,还得回来……每次出门不折腾个两回三回是走不出去的。(细节c)她喜欢花,但家里的花都活不长;就连她最喜欢的透叶莲,叶子不打蔫,她也是想不起来浇水的。每次浇完水后,她又总是长长地舒一口气,说:“这可是咱们家里唯一的一片绿洲了……(细节d)
怎么样,一个“粗心”的妈妈,心“粗”都“粗”到了令人忍俊不禁地步的妈妈形象,是不是也浮现在我们眼前?奥秘何在?就在于小作者深得“描写小单元”之妙,她知道那细小的一切——细节,“团结”在一起意味着的究竟是什么!是什么?是概括力,是表现力,是感染力,是穿透人心足可在那里燃烧起情之火焰的原动力!
有时,在一篇作文里的某一段文字中,我们要突出人物的性格或者要集中笔墨突出地展示某个中心;写人,人的性格、情感又那么复杂,如果希望通过几个能概括性格、情感的词语去表现这一切,那是多大的一个妄想啊!用细节(细小的事件,细小的情况,细小的情节,细小的环节……),用“形象”,用“高密度细节”,自会产生无穷的魅力。图示如下:
提引语:提引出人物性格的某个侧面
或者提引出本段文字的中心
细节(a)
描写小单元高密度细节细节(b)
细节(c)
细节(……)
结语:用最有色彩且极具概括力的语言作结
作家王蒙在他的短篇小说《表姐》中,为了突出展示“表姐”性格中“对他人的关心已经达到了担心的程度”这一面时,就曾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先是提引语(提引出需要展示的性格中的某一个侧面),然后,展开“高密度细节”的描写,小鼻子小眼的事件,一桩又一桩,一件又一件,真把个“表姐”写得仿佛就站在我们对面,正在用她的那双慈祥中又略带着点忧郁的眼睛看着我们那!
“表姐非常关心别人,关心往往成为担心,以不祥的预言的形式表现出来。邻居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小子,很招表姐喜爱,表姐就说:‘真怕他得脑膜炎……’表弟买了一辆自行车,她就‘怕撞到汽车上’、‘被贼偷去’等话老是挂在嘴上。我的功课学得好,她就说:‘会累出病来的。’她总在担忧,有些担忧显得可笑。住进新房子担心房顶塌下来,吃了西瓜担心得痢疾……”
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他的短篇名著《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也曾运用过“高密度细节”将一个纯真朴实的小女孩不幸爱上了一个道貌岸然,却又寡廉鲜耻的作家多年里的爱恋,表达得不仅真切,而且淋漓尽致。他这样写道:
啊,我干了多少傻事啊!(提引语。接下来作家就扣合着“傻事”这一中心,展开了高密度细节)我亲吻过你的手摸过的门把手(a细节),我偷过一个你进门前扔掉的雪茄烟头!这个烟头我视为圣物,因为你的嘴接触过它(b细节)。晚上,我地借故跑下楼去,到胡同里去看看你哪间房里还亮着灯光,用这种方式来感觉你的存在,在想象中亲近你(c细节)。你出门旅行的那些礼拜里——我看见那善良的老约翰把你黄色的旅行袋提下楼去,我的心便吓得停止了跳动——那些礼拜里,我虽生犹死,活着一点意思也没有(d细节)……
笔者的一个学生在她的练笔小品《XX小传》中,为了突出人物“晶”的“马大哈”式的性格特征,就是运用这种方法,写下了下面一段精彩的“描写小单元”:
晶有点“马大哈”,就是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嘻嘻哈哈(提引语)。手中拿着格尺却满世界打听谁看到她的格尺没有,这是她的杰作(a细节)。拿起前后左右的课本、习题,不管是谁的都往自己的书包里塞,这也是她的家常便饭(b细节)。冬天里一跤摔碎了眼镜,居然还美其名曰“岁岁(碎碎)平安”(c细节)。更有甚者,有一次她忘了带胶鞋,回到家又空手跑了回来——她竟然忘了回家要去取什么(d细节)!而正是这种“马大哈”式的性格使我们成为了知己(作一个小结语。然后接着展开高密度细节)。发新书时有折面、皮皱的书,总是被她抢走,“反正书到了我那里都是这样”(e细节);我的橡皮丢了,她就把新买来的切下一半塞给我(F细节);一节体育课,我新发的运动服被钉子刮了个口子,正担心被妈妈骂,她就把她的脱下来与我交换,并说:“我妈为我补衣服,已经练成了超级裁缝,这点小伤,不在话下。”(g细节)她用“马大哈”式的眼睛看世界,用“马大哈”式的方式来处世,把一切都看得挺开。其实“马大哈”正是他豁达开朗的情怀啊(结语)!
笔者另一个学生在她的练笔小品《同桌》中,为了突出人物“不拘小节”的性格和集中表现与同桌在相处的过程中受到的良好影响这一中心时,运用“高密度细节”构成的“描写小单元”,更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那时的我“不拘小节”,她则常常“幽”上我一“默”。“同桌,我打算送你两只美丽的小鸟。”我大喜,她则补充道:“您的头发可以解决它们的住房难问题……”“同桌,请把你的袖子借给我。”当我疑惑时,她又小声说:“我想对‘镜’贴花黄……”“同桌……”最后我终难以招架,只得处理好自己的小节问题,她则推推眼镜,打量一下我,说:“孺子可教也!”
细节,再没有比细节描写更具有说服力、感染力,更具魅力的手法了!因为平凡的事本身并不平凡,是平凡的心使我们常常无视它的深蕴。细节描写,尤其是“高密度细节”描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技巧,惟有它能够“化平凡为不凡”、“化腐朽为神奇”。技巧,并不玄妙,也并非高不可仰、深不可测。想表现“大”吗,那好,运用“小”而具体的细节来实现它。想使自己的文章也充满意味,也洋溢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吗,那好,随时翻检一下自己那看似平凡平淡平常的生活,进而挖掘,进而锤炼。记住:细节虽小不可忽,“粗糙”的贝壳里深藏着的是闪闪发光的珍珠!
“高密度细节”描写集锦
南瓜
哈三中高二(4)班许维静
“PIUPIU,死了,死了。”有人“偷袭”我。我识相地摊开双手,把头向一旁歪去闭了眼,做出被打死的状态。而“凶手”看到我的诈死状,兴奋极了。瞧,她把双肘夹在腰间,两只做出胜利V字型的双手向上伸着,整个身体像钟摆一样左右摇晃,嘴里还喊着:“耶!耶!”这个可爱而又略带傻气的女孩儿,就是我的好朋友,南瓜!
说起“南瓜”这个雅号,就不得不提起她的发型。偏分的头发,一直盖住了耳朵,其实也满普通的,但与她圆圆的脸蛋儿配在一起,就活像个南瓜。
南瓜天真,天真的带些傻气。每次老师们串课串不开忙着和大家协商的时候,南瓜就会特别不和谐的插上一句:“放学吧!放学吧!”当发现老师同学都用诧异的眼光望着她时,她双眉上蹙成八字,噘起两片小嘴唇,忽闪着眼睛,极委屈的把南瓜头藏在她同桌的怀里。在南瓜的眼里,生活中没有坏人,世界充满阳光。她会对大树唱歌,对小草微笑。朋友之间有了小摩擦,她总是先为别人找一个既得体又美丽的借口。大家在谈论报纸上某条恶劣新闻时,她又总是忽闪着眼睛一脸不解的说:“不能吧,不能吧。”平日闲聊时,南瓜说话都说两遍,像是一个刚学会说话的孩子,又像一个出了毛病的复读机。或者她以为自己的话太深刻,别人听不懂吧。有人赞美她,她就说:“真好,真好。”她遇到开心的事就说:“真高兴,真高兴。”南瓜就是这样一个人。她像是透过放大镜来看世界,看世界的真,看世界的美。她也放大自己的心情,快乐别人的同时也快乐自己。
南瓜浪漫,浪漫来自于她的素养。“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诸如此类的名诗名句,南瓜一张口,就能背出一箩筐。语文课上,经常是老师说上句,她对下句,一唱一和,好不默契。南瓜爱看柔美的文字,久而久之,她的文风也变的优美而婉约。“离人的周围飞舞着扬花,不,那不是扬花,那是离人的眼泪。”听,连仿写都这么有诗意了。南瓜热爱着原始与天然,于是她热爱有着未经琢磨的山水的云南,不论是洱海的静谧,还是澜沧江的奔腾,不论是石林的峭拔,还是玉溪的悠远。云南也是我的殿堂,于是我们说好,长大后要一起去云南,去感受造物者赋予那片土地的灵性,融入那慢节奏的悠闲的异族生活,体会自然与人性的和谐,探询生命的真谛。
南瓜就是这样一个女孩儿,简单而快乐。在她眼中一片绿草就是整个春天,一朵野花也拥有一个天堂,一颗星星就是一个神话,快乐,就是整个世界。
瞧,她把我救活了之后,又摇动着身体,眉飞色舞的跟我讲着江南那丁香一样的姑娘,讲着小竹篮,讲着油纸伞。
雪儿小传
哈尔滨三中高二(8)于淞楠
她叫雪儿,是在一个雪天降生到这个美丽的世界上来的。她人跟名儿挺相配,不光长的白白净净,轻轻盈盈,而且心也纯纯的,净净的。她喜欢雪,喜欢和雪有关的一切。天上飘飘洒洒落着雪的时候,她会一个人跑到院子里去,扬起那张纯净的脸,让雪花轻轻地落在热热的脸颊上,慢慢的化掉,她说:“这样,能感受到一些少有的气息。”地上的雪越积越厚,她会不声不响地利用几个课间,脸冻得红喷喷的,在几近荒芜的校园里那个落满了雪的花池子中堆上个憨憨的雪人,又急三火四地跑到数学老师的办公室,借来老师的老花镜,给她的雪人戴上了;害得老师做了一下午的“睁眼瞎”。新年到了,大家都想听听整天静的就像一片雪花一样的她唱歌,她还真就上了台,说要唱一首《冬季到台北来看雪》,大家一块喊:“不对,不对,是看雨!”她却一本正经地说:“对,是雨!可雨,雨也是雪变的吗?”
其实,雪儿并不像大家想的那样孤僻、话少,她爱说能说着哪!尤让我纳闷的是,她的感觉太细腻了。像花开花谢,车来人往这样一些稀松平常的事,在她那里都会引出一些不着边际、细品起来还真就有些诗味的话来。细雨蒙蒙时,她会说那雨点滴落在花瓣儿上,就像砸在心上;落英缤纷时,她又会说那落下的花瓣儿是天使的泪珠;天上又飘雪了,她会静静的守侯在楼外的栏杆边,看着那落在栏杆上的一层薄薄的雪,有点伤感地说:“知道吗,雪花是六瓣的桃花,是一种特殊的热情,是……”
雪儿像所有热爱生活与自然的人一样,也热爱文学。我曾翻看过她的一本被语文老师称之为尽是“傻话疯话”的周记本,可是不知为什么,我却不时地被她周记中的一些说不清楚的东西感动着,燃烧着,有一种特别的冲动在心中升起:啊,雪儿,真希望你能成为一位真正的诗人!
小风正传
哈三中高二张虹
“我得意地笑,我得意地笑……”远远的就能听到她那“美妙”的歌声——用班里同学的话说,她站在哈尔滨唱,调子早已跑到海南岛去了;尤让人快乐不已的是她走路的样子:蹦蹦哒哒,脚下仿佛踩着架子鼓,像在替一首难度很大的曲子敲击节奏……她是谁?我的朋友,趣事多多的小风。
小风是高中生,却童心未泯。她钟爱《猫和老鼠》的卡通世界,讲起米奇像洗扑克牌似的制作“三明治”时,笑得眯成了一条缝的眼睛里满是天真。她痴迷于郑渊洁童话中的大森林,她说她想用那大森林中的一片叶子做一件披风,披在老古板的语文老师肩上,让他也知道知道,世上除了让人头痛的语法之外,还有绿色的音符……她最大的愿望是永远长不大,最大的无奈是因“体积”严重超标总是被淘气堡拒之门外。有时,她会真诚而稚气十足地唱着“两只老虎”的童谣跟小孩子闹成一团;也还曾拿着两个橘子贿赂妹妹教她叠全身会动的纸狐狸;还曾因捉迷藏躲进衣柜,踩着了“隐居”在那里的地球仪,致使“全球”50%的大片绿洲变成了深谷。
小风又是个精灵古怪的小丫头。她曾经在大冬天穿着长纱裙在家里超前感受夏的轻盈;也曾在盛夏的午后顶着骄阳在太阳岛上作三个小时的徒步“旅行”,还美其名曰“夏练三伏”。大雨天,人家都躲到伞底下,她却跑到雨中,让那雨“全方位”地浇一遍,然后煞有介事地介绍说:“这叫‘雨中快速消疲法’!灵着那!”
但是,无忧无虑、快乐并不是人生的全部内涵。小风也困惑过,苦恼过,也曾稀里哗啦地流过一大堆眼泪。不过没过多久,她那恬静的脸上又会绽开霞一般灿烂的笑靥。在她的文具盒里,我读到了她的座右铭:“成长有苦有甜,但快乐永远是主旋;生活有悲有欢,但奋飞是它真正的内涵。一颗年轻不羁的心,永远朝向沐浴着晨曦的旭日微笑。”
这就是小风,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小风!
陈琼小传
哈尔滨三中高二(8)吴闰瑶
陈琼者,乃我一挚友也。她人胖脸胖心更“胖”;看见她,也就知道“心广体胖”这四个字该怎样解释了。
若是笔记不见了,你甭为她着急,因为她不急;慢慢找,慢慢寻,边找边寻还会边叨叨着:“急什么?它又不会飞到地球外头去!”上课了,马上就要对卷子,可她没写完,你也甭替她着急,因为她不会急;照样细细地想,慢慢地写,边想边写也还小声嘀咕着:“不急不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咱总得慢工出细活嘛!”上间操了,队伍中就她的位置还空着,体委急得汗都出来了,可再一看,人家却不早不晚地来了,正笑眯眯地站在刚刚的空位上……胖乎乎慢吞吞又整天乐呵呵的她,在我们看来已经手忙脚乱的情况下,却总能不慌不忙不紧不慢地忙活着,恨得我们总在上演着“皇帝不急,急死太监”的好戏!
那一回,她把午饭钱弄丢了,我们都以为这回她该“急”了;“她总该急一回吧!”这正是大家伙一致的心声。可我却心如明镜:“就算火上房,她也不会急!”为此,我和大家打了个赌。就在她走进教室时,十几双眼睛齐刷刷地向她行着注目礼。她也真“不负众望”,果真耷拉着脑袋向我们这边走来。“咚”的一声跌坐在椅子上。大家心头一“喜”,眼睛又齐刷刷地向我看来。可是怪了,她脸上竟没有大家“期待”的那种遇到倒霉事时的沮丧神情,依旧亮晶晶的眼睛里倒是盛满了在替别人担心时才会有的紧张。她把我们挨个瞅了一遍,忽然关切地问:“怎么了,你们?出了什么事吗?”直到我们挺直了笑弯了的腰,讲出了为了“欣赏”她着急的模样,我们打了赌……她脸上的紧张这才散尽,一拍胸脯说:“急?急有啥用?就当我用那钱买了块道牙子,支援城市改造工程了……”
好个陈琼,好一个不知愁的陈琼!
天骄小传
高二学生曹郁
如果四班象征“团结”,身为班长的我代表“紧张、严肃”,那么另一位班长姚天骄就只能是“活泼”了。
姚天骄的确很活泼,她站在同学间,你绝看不出她是班长;不过,她也有很好的领导气质,她站在讲台上,你也会猜想她不只是班长。
班长的活泼全透过她的笑表现出来了。记得一部交响乐中,用大提琴的声音模仿妇女的笑声,要模仿班长的笑声,还得加上小提琴、长号、短号等乐器,最好再来一个摇滚乐的架子鼓,这样才能模仿出九分。“哈--”首先就是一个最强音,然后由于气力不足,声音渐弱,笑满四拍后,吸一口气,接着下一个四拍。每当班长笑声响起,男生们就知道准是谁又给班长讲挺没意思的笑话了。后来,大概有哪位淑女提醒班长了,班长笑时开始用手挡住嘴。可班长用的是两个攥紧的拳头,笑时,便像是在吹口琴,有时班长过于兴奋,两只手臂就像是汽车上的雨刷一般摆动起来,仿佛班长在很开心地吃西瓜。
班长还在校学生会的组织部工作,每周一升旗时她要负责放国歌。一次升旗,十五分钟国歌还未奏响,升旗仪式进行得很失败,事后发现,磁带中不知怎的,卡进了半截火柴。班长回来时,眼圈略微有些发红,显出难得一见的忧郁表情,大概刚挨过批评吧。后来,在一次学生会干部会议上,老师提出要拍一部反映学生会工作的纪录片,大家就提议要把班长的“磁带事件”作为经典细节拍一遍,一人还建议说:“姚天骄,你一定要哭出来。”“我没哭……”班长很委屈。“服从大局!”团委书记王老师斩钉截铁。“哈……”于是班长在校学生会干部会议上“公然”“吃西瓜”。
班长的笑也许少了少女的羞涩,却多了为人的坦诚。
10.有一种方法,能让文章鲜活
读清代张潮的《幽梦影》,总有着别样的感受。他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昔人云:‘若无花月美人,不愿生此世界。’余益一语云:‘若无翰墨棋酒,不必定作人身。’”他到底为了什么来讲这番话的,我是不管的;但我读出来的却是我们的考场作文里是必须要有“花月美人”“翰墨棋酒”的。
悬想示现法,就是一种能使你的作文变得花灿若锦,美人在畔,翰墨淋漓,棋趣伴着酒香,一下子鲜活起来的。
写议论文,离不开例证法;但举例子却绝对是很有讲究的,学一学“悬想示现”法,判卷老师一定会对你的作文“高看”几眼的。
不难,挺容易学的。你就凭借你的想象,把实际上不在眼前的事物,或者没有发生但却可能发生,抑或必将发生的事物,权当它就你的眼前发生着,然后你活龙活现地把那过程描摹出来,这就够了。
杜甫在天宝十五年,因兵乱困居在长安,在一个月夜里悬想自己在鄜州的妻子,正在望月怀己;进而又悬想到自己年幼的儿女,还不知想念在长安的父亲,甚至不知道妈妈为什么要在这样一个月夜里,深情地望着天上的月亮,无法理解母亲心中的悲苦……表达了自己对离乱中的妻子儿女的深切思念。可是诗人却是通过悬想,从妻儿的角度来写,情深深意切切,写出了千古流传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末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就是悬想示现。也简单,也难。难在我们的想象力还不够,还未达到“精鹜八极,心游万仞”之境;简单就是如果有人点到了节骨眼上,一览即刻无余。
你在文章中不是老是喜欢用屈原的例子,老喜欢用李白的例子,总是动不动就用“竹林七贤”的例子吗?用他们作例子,没错;可是如果你还是像先前一样,一般地铺叙一下,那好,让我告诉你,充其量,你也只是再一次印证了西方的一句谚语,说的绝对是对的,那就是:“种下龙种,收获跳蚤。”如果你也能像我的学生一样,来上点“悬想示现”,连你自己的心都会被鼓舞起来。我的一个学生,在写“中国的气质”这一话题时,只是“小试”了一下“牛刀”,就把我的热情之火点燃了起来。他写道:
甩一甩衣袖,正一正衣襟。你在江边行吟,江水浊,世风浊,于是,你纵身一跃,那一跃便彰显了我们中华的高贵与高洁。
摇一摇铜铃,拍一拍毛驴,你就这样离去。那繁华的长安,那冠盖相属的京师,到底是藏进了天下的污浊,于是,你转身离去,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耸立起我中华的不屈的脊梁。
青青翠竹,幽幽琴音,你们幽居在竹林里,诗酒相伴,不出仕,不论证,寄情山水,扪虱而谈。饮醉则卧于山间,这一卧,也便道尽了我中华的豪迈。
怎么样,感受到了点“甜头”了吧?不要怕这儿,怕哪儿,怕什么?不就是怕那些在教坛上“混”了大半生,也没有任何建树的家伙们,指责你“文体不清”吗?可是你“文体”如果真如同他们咧咧的“清楚”了,文章却凝滞枯涩了。别看他们平时在那瞎咧咧,可是在高考评卷的时候,读到了这样的文字,也还是会在顿然感到了自己的苍白之后为你叫好的。别怕,古人早就有过叮咛:“放胆文章拼命酒”“春风放胆来梳柳”。
我和我的学生们,在高考前曾经分析审视了50个文题。其中有一个是给材料,然后又设置了话题的。请先看材料和话题:
铅笔即将被装箱运走,制造者很不放心,把它带到一旁跟它说:“在进入这个世界之前,我有几句话要告诉你,如果能记住这些话,就会成为最好的铅笔。
①你将来能做很多大事,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你不能盲目自由,你要允许自己被一只手握住;
②不管穿上什么样的外衣,你都要清楚一点,你最重要的部分总是在里面;
③在你走过的任何地方,都必须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不管是处于什么状态,你都必须写下去。要记住,万事万物都有自己要坚持的原则,生活永远不会毫无意义。”
这些话是对铅笔的忠告,又何尝不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忠告呢?请以“铅笔原则的启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我的一个学生,从“铅笔的原则”中选择了第一个“原则”给她的启示,在展开论述时,就很是很熟练很舒展地运用了我“推广”的“悬想示现”的方法,写出了下面三段“花灿若锦,美人在畔,翰墨淋漓,棋趣伴着酒香”的文字。读一读,细细地体味一下你心中的那份美好,在怎样得激荡吧:
那是一个学子吧?可为什么满手都是汗呢?啊,他正在参加决定着自己一生命运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高考。终场铃声就要响起,于是,他从容而坚定的抓起了我,他要填涂答题卡了……此时,我深知自己责任的重大,于是我乖乖地听从着他的调遣在A、B、C、D间忙活着。
啊,那是达·芬奇吗?脸上的神情为何那般凝重?啊,他正在构思着他的《最后的晚餐》。他仿佛做出最重要的决定,匆匆地抓起了我,在画布上勾勒起犹大的奸诈与虚伪……我深知自己肩头上的责任是怎样的重大,于是,我顺从地听从着他的指挥,按照他的意愿完成着每一个线条。
那是鲁迅吗?一袭长衫,倒剪着手,两到犀利的目光分明已刺破寒窗。一个转身,他随手将我抓到了手里,在纸上写道:“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我更深知自己责任的神圣与重大,我知道,此刻,我就是这位被人们尊称为“大先生”的真正斗士手中的投枪与匕首……于是我乖顺地听从着他的调遣与指挥,感受着在他那喷火的胸膛中激荡着的力量。
今年高考前,笔者曾在一家报纸上发表了自己对今年高考的预测,文章的题目叫《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是笔者“吹牛”,今年的高考题,你一定知道了,一样不一样?那是一个明媚的早上,笔者打开了邮箱,一篇现在正在积极备考的一个学生,给我发来一篇他针对今年的高考题,写的一篇文章,我一看,好家伙,我只是在课堂上下了点毛毛雨,人家孩子就会用了,不敢说,他写得已经很老到,但他运用得却很是顺手。他在运用了“类比切题”的方法开完了头之后,也是一气呵成,三小段,每段一个例子,因为采用的是“悬想示现”的方法,读起来,很是有一种别样的亲切感,别样的认同感,别样的熨帖感。请读: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耳畔传来了圣人空灵的声音。仲尼,是你吗?我看到羸弱疲惫的身影游走于列国之间。命运多舛你无以安身立命,但却改变不了你“将济世之学广泽神州”的大梦。“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仲尼,请接受我最诚挚的敬意。
“生活的主要悲剧,就是停止斗争”。耳畔又传来一声浩叹。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你吗?我仿佛又看到了你,一手拄着手杖,一手拿着手枪,坐在涅瓦河彼边的长椅上,只要你一扣动扳机,疾病痛苦都将结束。但你最终还是将枪扔进了呜咽着的涅瓦河的水中,继续你的《暴风雨所诞生的》的创作之中。接连的不幸又发生了,你唯一的一份手稿在寄给朋友们审读时被邮局弄丢了。然而这一残酷的打击也并没有挫败他的坚强意志,反而使他更加顽强地同疾病作斗争。
“如果我比我周围的人获得更多的成就的话,那主要——不,我可以说,几乎单纯地——是由于不懈的努力”,耳畔又是一声叮咛。道尔顿,是你吗?我还记得圣诞节你给妈妈买的棕黄色的袜子,作为礼物送给她后,结果却被妈妈责备了一番,“妈妈都这么大年纪了,这樱桃红色的袜子,你让我怎么穿出门去”的尴尬;但你却没有说“不”,而是潜心研究,终于,一扇紧闭了千年的医学大门就这样敞开了。
孟子说得好:“人皆可成尧舜。”我相信,努力是必须的,但前提是在你的面前站着给你以指引的必须得是一个有着尧舜一样品德而且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当做毕生追求的人。
11.分写时采用并列式结构的妙处
很喜欢去博物馆,一去,就要在猛犸象的标本前,站立许久,细细地感受着那庞大的骨架中曾经的沧桑,曾经的饱满,更让我感动的则是造物主竟然能够轻而易举地就在那骨节与骨节间创造出无比完美而缜密的生命结构!由此我想到,文章也是应该有骨架的,有了骨架,文章才能够像博物馆中那让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力的猛犸象一样稳稳地“屹立”在读者的心中。
骨架,比喻的其实就是文章的结构。文章的结构方式是很多的,操作性最强,显效性最高的莫过于本文在下面要介绍的“分写时采取并列式结构”。
所谓“并列式的结构”,指的就是当我们为自己的文章开了一个很“好看”(也就是很能够“吸引老师的眼球”,让他看上去舒服,不“累”,所以最好采用“衬托式”的方法)的开头之后,然后分三小段(或者“六个小段落”)来展开议论。笔者总结来总结去,总觉得下面的三个模式,是最适合于在考场中操作的。
第一种:“短镜头+画外音式”式。
请先下面的图示:
总写(开头)
镜头(1)
画外音
结构(1)分写分镜头(2)
画外音
镜头(3)
画外音
总括(结尾)
所谓“镜头”,就是先用“描述”的方法写一个事例,语言尽可能地“精致”“精美”一点,给读者以“镜头感”。
如若能采用“悬想示现”的方法来写,效果尤其好。所谓“悬想示现”,就是一种凭借你丰富的想象,把实际上不在眼前的事物,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按照常理肯定会发生的故事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让读者感觉就像能看见听见一样,以增强语言生动性的一种修辞方法。如我的学生在写“铅笔的原则”中的第一个原则,即“你将来能做很多大事,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你不能盲目自由,你要允许自己被一只手握住”时,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为我们勾勒出了三个很有“立体感”的小“镜头”:
那是一个学子吧?可为什么满手都是汗呢?啊,他正在参加决定着自己一生命运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高考。终场铃声就要响起,于是,他从容而坚定的抓起了我,他要填涂答题卡了……此时,我深知自己责任的重大,于是我乖乖地听从着他的调遣在A、B、C、D间忙活着。
啊,那是达·芬奇吗?脸上的神情为何那般凝重?啊,他正在构思着他的《最后的晚餐》。他仿佛做出最重要的决定,匆匆地抓起了我,在画布上勾勒起犹大的奸诈与虚伪……我深知自己肩头上的责任是怎样的重大,于是,我顺从地听从着他的指挥,按照他的意愿完成着每一个线条。
那是鲁迅吗?一袭长衫,倒剪着手,两道犀利的目光分明已刺破寒窗。一个转身,他随手将我抓到了手里,在纸上写道:“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我更深知自己责任的神圣与重大,我知道,此刻,我就是这位被人们尊称为“大先生”的真正斗士手中的投枪与匕首……于是我乖顺地听从着他的调遣与指挥,感受着在他那喷火的胸膛中激荡着的力量。
很“好看”吧?那么,在每一个“镜头”之后,你再来上一句话,可以让它自成一段,也可以直接“黏结”在“镜头之后”;那句话,可以是同一句话,也可以是随着文章内容的不断深入,,那句话也随之变化,但不管怎么讲,那句话,一定要有概括性,有哲理性。
如我的一个学生在写“莫让心荒芜”一文时,用精美的笔触写了三个小镜头后,然后都另起一段,就用“莫让心荒芜”作为点题的“画外音”,读起来非常舒服。
再如笔者的另一个学生在写“等待”这一话题时,也是先来了三个“短镜头”:
还记得那场战争——长勺之地,一片大漠。曹刿的两次“未可”,还有那句掷地有声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千古名言吗?他在等待,在等待中化险为夷,打造出了一个以弱胜强的辉煌战例。
还记得那页历史——会稽山上,一间陋室,锋芒尽敛,忍辱负重,向夫差俯首称臣的勾践吗?等待中,他报仇雪耻,谱写了一支雄壮的复国乐章。
还记得寒风瑟瑟,中国大地上的最寒冷岁月吗?铺天盖地的“打倒”、“掀翻”、“再踏上一只脚,叫你永远不得翻身”的近乎叫嚣的口号,恨不能将中国的文化彻底摧毁的“红色恐怖”之中,有人跳下了八楼,有人走入了太平湖,有人被打断了骨头还在坚持着真理……但也有人含垢忍辱、佯狂装痴,最终在云开月朗的时刻走进了春天。
来说明“等待”的重要性,然后在每个“短镜头”的后面,另起一段,写了三句很是精辟的“画外音”:“等待,是后发制人的最高策略”、“等待,是东山再起的最佳途径”、“等待,是以屈求伸的大智慧”!
第二种:“提挈语+论证小单元”式。
请看下面的图示:
总写(开头)
提挈语(关键词)
论证小单元(举例子)
结构(2)分写提挈语(关键词)
论证小单元(举例子)
提挈语(关键词)
论证小单元(举例子)
总括(结尾)
所谓“提挈语”,其实就是提引语,可以用在每一小段之前,也可以独立成段;可以是同样的一句话,也可以用句式相同但内容多少有些变化的一句话,然后由它自然而然地引出一个事例,或者由几个事例构成的“论证小单元”。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是最能够得到那些近乎“疲于奔命”般评卷老师们的“青睐”的。因为,这样写出来的文章看上去“不累”,“眉清目秀”的,谁能不“高看一眼”呢!
笔者的一个学生,在写“病毒”这一话题时,就曾用过这样方法,在开了一个好头之后,写出了下面的文字,论述流行语当今社会上一些“病毒”,他写得轻松,老师读起来更轻松。
曾几何时,你说你失去了对未来的渴望,但你是否明了,在绝望中却有人正在与命运对抗;你说悲观剥夺了你全部的力量,但你是否明了,在消沉里却有人站上了巨人的肩膀;你没有一刻停止对明天的遐想,但你是否明了,只有乐观地面对人生才会看到明天的太阳。噢,我的朋友,请不必那么悲伤,让霉变的心灵享受阳光,杀死名为“悲观”的病毒,梦想就又回到了你的身旁。你便会醒悟:无论明天怎样,未来仍需去闯,握紧手中的梦,希望就在前方。
曾几何时,你因一时的成功而“飘”到了天上,但你哪里晓得,某个周游列国的大学者却低下了他的头颅,放下了他的轻狂;你自以为是,恃才放旷,但你哪里晓得,谦卑才是灵魂全部的重量;你自视甚高,傲慢嚣张,但你哪里晓得,在这片苍茫大地上有多少豪杰留下了千古绝响。噢,我的朋友,请不要向傲慢投降,让心灵晒个太阳,让你那被名为“骄傲”的病毒所吞噬的本性再度绽放,长成你心中不可或缺的一棵白杨。你便会参透,多一些谦卑,少一些轻狂,你的道路才会更加顺畅。
曾几何时,你说掉在桌上的饭太脏,但你可曾知道,你不以为意倒掉的一盒饭,它也许就可以拯救一位非洲难民的生命;你说水龙头拧不紧就随它流淌,但你可曾知道,那瞬间掉落的水滴对跋涉于荒漠的人却是最珍贵的玉露琼浆;你天天教育你的孩子不要铺张,可你却随手揉皱了一张只写了一个错字的的纸,把一个只是被虫子叮咬了一下的苹果,扔进了垃圾桶……你可曾知道,不知不觉中名为“浪费”的病毒已侵袭了你的思想。噢,我的朋友,请别走得那样匆忙,让发霉的心灵晒晒太阳,把病毒杀死,让节俭之风重新回到你的身旁,你便会知晓;每一粒米,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个……都蕴含着无限的可能与力量,晒干了心中的污秽,你就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例子太多太多,还记得高考文科状元刘婉荟写的那篇看图作文吧?请再温习那幅漫画:
“读”过漫画,我们立刻就会想到,俗话说“一口不能吃个胖子”,这诚然是对的;但如果真的这样写下去,是很难抓住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很是有些“挑剔”的老师的心的。聪明的刘婉荟就是“聪明”,她能够“一眼”就“咬住”问题的实质:世上有太多的人,总想自己能够在一夜之间变得辉煌起来,耀人眼目……但是,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的!路遥一步一步地走,日子要一天一天过,而那每一步、每一天都是十分平淡的,因此,“芙蕖夜放艳天下”,“平淡”是决不能“省略”的。于是她给自己的作文“取名”为“省略平淡”,接下来开始展开论述了。她写了六个小段,也就是让提挈语独立成段,给我们留下了下面让我们爱不释手“齿颊生芬”的精美文字:
我想,我们被骗了。
我们天生向往灿烂,我们渴望成为英雄,英雄是一本太多人读的书。作者用前半本写英雄的坎坷,用后半本写他们的辉煌,中间的折磨、挣扎与求索,只用一句“时光荏苒”轻描淡写地带过。所以,我们用一页纸翻过了司马迁的几十年,用几行字覆盖了爱迪生的上百次失败,却走不过自己人生途上短短的浅浅的沟壑,耐不住成功前那一夜的黑暗。我们津津乐道英雄的终点,却不知道英雄之所以被称之为英雄,是因为一路的缄默与不舍。
我想,我们太心急。
每每踏出一步,就焦急地回头看已经走了多远。想一口吃成个胖子,想用一瞬的火花点亮漫漫长夜,却在看不到回报时放弃第二次抬脚。人可以一夜愁白头,却可能一生得不到报酬,你的心急,让你的付出成了毛毛小雨,散落在世界各个角落,却滋润不了干涸的生命。其实很简单,“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不过,我们太喜欢回头,太容易转身。
我想,我们太天真。
曾学着柯南道尔站在墙脚酷酷地说“凶手就是你”,可我至今“分不清血从不同的高度滴下时形成的锯齿有什么不同”。路要一步步走,日子要一天天地过,灿烂要一点一滴积累。只能羡慕舞台上飞扬的芭蕾舞,因为我们忍受不了脚尖点地时那日复一日的折磨;只能羡慕百步穿杨的精准,因为我们忍受不了年复一年不变的靶子;狂妄时,我们高喊三年赶上英美,激情后便是十年的动乱。颓废时,我们低吟“哀吾生之须臾”,绝望中看不见别人的生命已经在短短的几十年里铺展了好长好长……
第三种:“小标题+小故事”式。
总写(开头)
小标题
小故事
结构(2)分写小标题
小故事
小标题
小故事
总括(结尾)
真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各种各样的“效应”问题,铺天盖地,扑面而来,都让人有些应接不暇了。如“皮格马力翁效应”(也就是“期待效应”)、马太效应(说穿了就是“越是获得荣誉越多的人就越容易获得荣誉,反之,失去越多的人失去的就越多”)、“多股诺骨牌效应”(简言之,就是“连锁效应”)、蝴蝶效应(换言之,就是积累效应)、“鲶鱼效应”(即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去刺激他物也跟活跃起来的方法)……还有什么“水桶效应”、“短板效应”、“火炭效应”,等等,真是不一而足。
于是,笔者便从中选择了“蝴蝶效应”,让学生们感受一下,如果在考场中一旦与“效应”有关的话题“交手”的时候,我们究竟该怎么去处理,去写作,于是我的一个学生,就采用““小标题+小故事”式”写成下面的文章。因为文章写得太好,难以割爱,就将全文“粘贴”在了下面,但愿能给眼下正在积极备考的孩子们一点借鉴。
三幕剧
高三学生姚天骄
Act0ne:一片雪花的重量
场景:“告诉我一片雪花的重量。”知更鸟问野鸽。
“微不足道。”野鸽不屑地回答。
“好吧,让我来告诉你:我飞落在一棵干冷的树枝上,紧挨着树干,这时下雪了,小瓣儿小瓣儿的雪花缓缓降落。我无事可做,于是就数起了飘落在我栖息的树枝上的雪花,确切的数字是。当又一片你所谓的微不足道的雪花飘落在树枝上时,枝条就折断了。”说完,知更鸟飞走了。鸽子陷入了沉思……
画外音:也许真的没有人测量过一片雪花的确切重量,但是,当第十六万一千四百五十四片雪花飘落之时,增加了的重量却足以折断整条树枝。看似渺小,不经意的力量,就在它降落、积累、沉淀之时,给自然的心灵带来了无限震动。这个道理,小小的知更鸟尚且懂得,而我们人类呢?
ActTwo:电磁感应的发现
场景:物理实验课上,教授奥斯特正在给同学们演示电流实验,当他给导体通电时,放在不远处的一个指南针的磁极却偏转了角度,这小小的偏转引起了奥斯特的高度重视,他夹着包匆匆离开课堂,一头扎进了实验室。
画外音:奥斯特的这一发现,使人类向文明进程又迈进了一大步,同行们在惊叹之余,又嫉妒起奥斯特的命好,认为他们自己没有这种机会,这般幸运。然而,又有谁了解在这之前十余年间,奥斯特一直苦心钻研电与磁的关系而毫无结果。又有谁知道这成功背后虽有幸运,但更多的是艰辛,是不求回报的付出。现实中的人们往往如此,只看到了“蝴蝶效应”,而不知那也需要量的积累和时间的沉淀。
ActThree:辛亥广州起义
场景:在东辕门,黄炎、林觉民率领着余人的敢死队与清军展开了激战。一时间,枪声、炸弹声、火炮声,震耳欲聋,寡不敌众,敢死队员们只得且战且退。然而,这丝毫没有减弱他们的斗志,仍旧叫喊着、厮杀着。不知过了多久,喊杀声和子弹的啸叫都已停息,一切都不动了,唯有战士们那原本洁白却已被染得鲜红的飘带还在迎风飘扬……
画外音:一百三十余人全部牺牲了,收殓的尸首也仅有七十二具,面对着几万万中国人,也许这百余人的牺牲还不足一振,然而这黄花冈七十二烈士却是革命的先行者,“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死鬼,与武昌革命并寿”,中国革命之声望从此愈振,人心更奋发矣。
说句肺腑之言,如果不是我偷偷地打开了名曰“工具”图标字数统计表,它告诉我,现在的字数已经达到了五千余字,我还有很多的话和很多的“妙招”要讲给你“听“的,因为我总是希望你们能像一首歌中唱得那样“我要飞地更高,飞得更高”一样,因为我的嘴边也总是在回响着一句:“人生不得行心志,虽寿百年犹夭也。”
年4月30日于巴掌书屋
12.花不可以无蝶
——记叙文的开头方法
好的开头,对于一篇文章来讲,实在太重要了!好的开头,必须醒目,必须抓人。醒目而抓人的开头除了简洁明快之外,还应该富于内涵,富于暗示,能很快地把读者带入到某种美好的境界中。
记叙文的开头方法是很多的,最为常见也最能获得效果的是下面几种。
(一)欲扬先抑式
在文章的起笔处,对他或她暂不大加赞扬,而是先通过误会,通过性格上的差异,或者观念上的某种分歧等,“抑”上一笔或几笔。表面上看,似乎是向后退了一步,可实际上却等于进了两步。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退一步,进两步”。笔者一个学生在写《挚友》时,起笔写道:
(二)议论抒情式
运用精美的议论、优美的抒情来开头,实在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势,一种饱满酣畅的境界,会随着你笔下铺展开来的锦绣文字,喷涌出来,瞬间就可征服读者的心。笔者的一个学生写《追求》,一开篇就写道:
追求,谁能改变大雁对春天的追求?谁能改变江河对大海的追求?又有谁能阻挡夸父对太阳的追求?啊,不能,谁也不能。只要生命在继续,他,就要追求。是红柳,就要把一片绿荫,献给荒漠;是只雄鹰,就要把渴望带上苍穹……哥哥走了,为了他的追求,从西安飞道了天山巴音布鲁克草原。
(三)闲话入题式
文章开篇,先来上一段轻松自如的“闲话”;叫它“闲话”,是因为初看上去,它似乎与文章的主题毫不相干,其实“闲话”不“闲”。这是一种巧妙,一种机智;它能很快缩短你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能很快得占据读者的心。笔者的学生在写《星光》一文时,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黑格尔说过这样的话:“最引人思索的便是那黑夜李的漫漫长空。”的确如此。星光下,我伫立在小院里,甬道已然,丁香如旧,可我思想上的纤绳却早已拉向很远很远。仰望苍穹,一颗流星划过,是那样的耀眼……一股惆怅,一丝想念,掠过心头。
(四)景物衬托式
在文章开头,用重彩浓墨将有着象征意味的景物描写一下,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如月光,用它的轻柔与恬静,渲染出一种淡淡的美;如大海,用它的辽阔与深邃,烘托出一种缅邈的氛围;如山峦,用它的巍峨与崇峻,制造出一种刚健的气氛;如森林,用它的茂密与青葱,透露出一种青春的活力……可用的能用的该用的景物太多了。“作家是最大本领就是能够把那些不在眼前的景物呼唤到自己的笔下,并且首先被它所感动。”(华滋华斯语)。作家张士敏,海员出身,它的小说取材于海员生活的最多,描写“大海”的文字有许多就十分优秀。《虎皮斑纹贝》,一开篇,他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夕阳海韵图”:
夕阳西下,奔腾了一天的大海,就像一个玩累了孩子,静静地躺在金色的苍穹下,轻轻地喘息着,悠荡着。那活泼的海浪从遥远的天边,喧哗着,歌唱着,涌到平缓的沙滩上。前一个刚退下去,后一个又跟上来,给金色是沙滩镶上了一道雪白的花边。似乎在与浪花游戏,那一只只只有蚕豆大小的小沙蟹,就像小气泡似的,从沙眼里钻出来,簌簌地、飞快地爬起来……
(五)悬念设置式(也可叫做“倒叙法”)
文章一开篇,先将事件的结尾,或者从事件的结局中截取出最富于悬念,最引人入胜的一段来,作为开头的方法,就叫“悬念设置式”。鲁迅先生写《祝福》运用的就是这种方法;笔者的一个学生在写《为爸爸喝彩》一文时,采用的也是这种方法:
“祝你成功,爸爸!”说完这句话,我便和爸爸分手了,转身像校门走去。在花岗岩台阶上,我回过头去,望着向火车站走去的爸爸的背影和他那特有的急匆匆的步伐……
这,就充满悬念。“爸爸干什么去了?为什么要‘祝他成功’?他是干什么工作的?……”一连串的问号,会不由得跃上读者的脑际,于是往下读,读到了有关“爸爸”的一系列精彩故事。
(六)简括交代式
这种方法,最适用于写人。文章一开篇,先对人物的基本情况(如性格、年龄、爱好等),作一简单的介绍;运用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能使读者对你笔下的人物一下子就能有个整体印象。接下来,你再怎么样精雕细刻,你的读者都会“驯服”地按照你的指引饶有兴味地读下去的。一个学生在写她的习作《白云》时,一开头就把老师的心给抓得紧紧的:
白云,不是天上的白云;她,在地上,就在我的身边。她,就是那个令我崇拜,使我感动,而今却又让我感到几分凄然有点难以理解的云姐。
文字简洁而清丽。读这样的开头,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笔者又一个学生在写《雪儿小传》时,运用的也是这种方法:
她叫雪儿,是在一个雪天降生到这个美丽的世界上来。她人跟名儿挺相配,不光长得白白净净,轻轻盈盈,而且心也纯纯的,净净的。
话,不多,就这么几句,但你却不能不感动。就因为这简洁的文字中富于内涵,充满意味,带着某种妙不可言的暗示,把我们送到了一个美妙的境界之中。
13.张开你漂亮的大眼睛洒一道霞光给老师
画人像,眼睛很重要!轮廓具备,只有眼睛画得像了,那人物才活得起来;写作亦是如此,如果同学们作文仅满足于不跑题,没语病,那就像一个挺帅气的人,一直闭着眼睛,总让人觉得缺少一点精气神。请张开你那漂亮的大眼睛吧!它会给你的考场作文平添一份灵气,陡增几许姿色,带来许多魅力。那么怎样才能“张开你漂亮的大眼睛”呢?一句话,就是在作文中展示自己“亮点”。
何谓“亮点”?“亮点”的表现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从大的方面说,它可以是一个深远、精湛的意境,一个巧妙的、多少带有几分“俏劲”的构思,从小的方面说,它可以是一个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可以是一个内涵比较丰富的好句,可以是一个用得很有个性的词,可以是一个精练出来的字,甚至可以是一个别具风采的标点……总而言之,它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总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那作文就只能在“基础等级”里徘徊了。在文章中有一两处让阅卷老师眼睛发亮的闪光点,可以起到“一语扛起千斤鼎”的效果。
作为考生,此时此刻,最应该想的就是,在考场中一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思维活跃的,使之工于构思;语言丰富的,使之精于表达;思想深刻的,使之开掘内涵……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最适于发展的“亮点”是语言,高考作文阅卷,就十分重视考生们的语言功力。有的考生善用生动的词语和灵活的句式,使人读来眼睛一亮,这就是亮点,亮点多了,就容易获得加分。
一、亮出题目
常言道:“题好一半文”,“人靠衣装,文靠题装”。一个亮丽的题目给人以悦目之感,给人以击节之叹,给人以回味之思,会让评卷者对尚未谋面的文章顿生好感。拟题的技巧多种多样。下面介绍四种最容易操作,并且在时日已然不多了的今天,绝对可资参考的方法。
(一)适当地运用某种修辞方法,为自己的文章拟题。如话题为“依靠”,一个学生就就运用比喻把题目拟为《翅膀下的风》,很耐人寻味。再如话题为“生命的价值”,一个学生就运用比拟的把题目拟为《焕发生命的色彩》,很醒人耳目。其中,利用修辞是一个巧妙方法。有人说:“修辞是作文的魔水”,拟题目也是一样,修辞会让题目异彩飞扬。再如话题为良心,一个学生就运用以物拟物的方法将题目拟为《“良心”的味道》,很启人心智。等都用了修辞格。
(二)适当得采用主谓倒装的形式,给自己的文章拟题。如毛泽东的文章,《别了,司徒雷登》,若改成《司徒雷登,别了》,就软弱无力。再如笔者的一个学生在面对下面的一个高考作文材料,在写作文时,就有意识地将已拟好的题目倒装了一下,立刻就获得了让人眼前一亮的第一感觉。那材料说的是:“某杂志社搞了一次问卷调查:‘当别人遇到麻烦事时,你会怎么做?’结果是,回答悄悄走开的占绝大多数。”笔者的学生将文章的题目《社会需要你,别走开》,倒装了一下,改为《别走开,社会需要你》,立刻就引起了阅卷老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