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记者从成都市住建局获悉,日前,成都市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成都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进行了进一步优化。这意味着成都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再度向前推进,正式开启改革5.0方案。
“《方案》对表国家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任务,对标北京、上海等先进城市经验做法,聚焦市场主体反馈的主要问题,结合成都市行业管理和项目推进的实际情况,提出15项改革措施”,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监管和服务集成等方面发力,将进一步优化我市“办理建筑许可”营商环境。
探索推行“联合会商”制度一次性解决项目问题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对《方案》的亮点进行了解读。据介绍,《方案》中针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优化。
针对企业反映突出的规划设计方案审批程序复杂、耗时太长的问题,《方案》提出,完善投资项目规划审查“分级管理”机制,明确重要地段和重大项目等需区(市)县规委会审查的项目范围,规范提升规委会议事章程,简化合并规委会审查流程,各区(市)县有项目报建时原则上每周至少召开1次会议;将设计方案规划审查纳入“时限管理”,并联审批部门按规则限时回复,探索推行“联合会商”制度,一次性解决项目问题,切实缩减规划审查时间,提升行政审批效能。
针对部分大型开发企业提出的在审批、监管等方面完善信用评价体系成果应用的建议,《方案》提出,深化信用体系建设,强化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对信用等级优良的企业,采用告知承诺制进一步简化办理手续,降低企业报建成本。依据信用等级、风险程度实行靶向抽查、差异化监管,降低守信企业成本,提升行政监管效率。
健全“办不成事”监督机制倒逼审批效率和服务水平提高
同时,《方案》提出,深入推进“分阶段申领施工许可证”,进一步细化房屋建筑工程分阶段办理施工许可的政策措施,制定统一审批标准、审批流程和办事指南,明确办理各阶段施工许可所需规划手续、质量安全措施等要件,支持建设单位根据施工进展顺序分阶段申请办理施工许可。
之前,有企业反映部分区(市)县仍然存在随意增设审批前置条件、存在隐形审批、体外循环审批等问题,以及问题反映渠道不畅通、不便捷,疑难复杂问题无法及时有效处理,影响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率的问题。对此,《方案》提出,升级审批系统分析监测预警功能,以土地出让协议签订时间为基点,对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中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工程规划许可、施工许可、预售许可、竣工验收等关键节点的审批手续办理情况、建设单位按合同约定时间履行开、竣工义务等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和监测预警,对监测到的审批缓慢、停工缓建、土地闲置等问题,及时提醒并督促整改。
《方案》还提出,健全“办不成事”监督机制,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畅通企业和群众反映问题和提出建议的渠道,督导相关部门及区(市)县限期进行处理。《方案》提出,建立定期通报机制,对各区(市)县建设项目从签订土地出让协议之日到各关键节点的平均审批用时等按季度进行全市通报,倒逼相关部门主动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推行数字化技术应用探索“金牌管家”“动土必管”等新举措
除了针对工程审批监管过程中各类问题提出的优化举措之外,《方案》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或创新探索任务。
例如,《方案》提出,探索工程建设项目数字化技术应用。在全市新建大中型工程项目中推行数字化技术应用,施工图设计环节推行BIM技术应用。在四川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成都高新区、新津区等试点区域,分类推进全过程正向BIM技术应用试点,探索施工图智能辅助审查、施工过程监管、竣工资料数字化交付实施路径,为城市治理提供基础数据。
《方案》还提出,支持各区(市)县积极创新改革。根据《方案》,各区(市)县要结合实际,开展原创性、差异化探索,围绕优化审批、强化监管和提升服务,通过数字赋能、优化内部协调服务机制等手段,聚焦全流程审批服务中遇到的问题,在法律法规许可范围内,以“小切口”深化改革,探索“差异化柔性监管”“金牌管家”“动土必管”“验备合一”“验登合一”等创新举措,找准穴位、破解难题,形成更多可在全国、全省、全市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为市场主体营造公开、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袁弘文/图责任编辑何齐铁编辑王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