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微调确立 宽松基调不变
7月8日,央行打破惯例提前披露了6月份存贷款数据: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较上月新增15304亿元,各项存款较上月新增20022亿元。至此,上半年人民币新增贷款达到7.37万亿元,创下历史同期最高增量纪录。同时央行还宣布,在时隔7个月之后,重新开始发行一年期央行票据。央行公告称,将于9日发行第二十四期、第二十五期央票。其中前者为3个月期限,发行量为500亿元,后者为1年期,最低发行量为500亿元。另外,7月7日,央行通过正回购回笼资金1700亿元,创下今年公开市场操作单日资金回笼的最高水平。这些数据对之后的货币政策给出了什么样的信号呢?
国泰君安:微调已经确立
对此,国泰君安研究报告认为央行货币政策的微调已经确立,理由有二:一是随着经济好转势头的确立,信贷投放的必要性在下降,央行提高债市利率可以增加债券投资的吸引力,降低银行信贷配置比例。二是如此大规模的货币信贷投放为历史仅见,其引发的通胀预期需要央行作出前瞻性应对。
从公开市场操作看,央行首先在6月30日重启了91天正回购操作。而7月8日,央行宣布将重发1年期央票。这意味着资金冻结时间的大幅延长。
然而货币政策的微调仅限于货币市场利率的上升,存贷款利率年内调整的概率不大,因为全球经济复苏未明朗,央行尚无引领全球加息的可能。
对于回购,国泰君安研究报告认为,在2009年前6个月,回购利率的历史低位反映资金面应极其充裕,与超储率的不断下降似乎自相矛盾。其中的部分原因在于央行大量采用28天正回购操作,而这部分冻结资金在下月随时到期,等于变相提高了超储率。
中金:适度宽松短期不变
中金公司的观点有所不同,其发布的研究报告表示,虽然回购规模如此之大但只是微调,而非政策转向:央行本周央票发行及正回购规模看似较大,实则源于本月公开市场有大量现金流到期,数据显示,近期的公开市场资金回笼也只是基本抵消掉到期现金流,实际净回笼规模很小。
央行的微调主要体现在央票期限的搭配上:自去年12月暂停1年期央票发行以来,央行回笼工具以1-3个月为主,致使未来到期量越滚越大。这种回笼压力的累积促使央行考虑采用更长期限的回笼工具,因此本周重启1年期央票。
由于近期贷款结构主要倾斜向政府项目,而众多期限较长的基建项目才刚刚开工,因此未来贷款的惯性较强,很难短期内大幅压缩。
中金公司认为,贷款暴增的原因除了各商业银行季末抢占市场份额因素外,也体现了银行贷款与中央投资之间“茶叶与水”的关系——第三批中央投资700亿元于5月中旬下发,并且同期政府下调了基建项目资本金比例,推高随后的项目配套贷款。(理财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