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麻痹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内脏神经病变性疾病与针刀临床内容较多,
TUhjnbcbe - 2020/12/5 17:17:00

一、概述

自从年发明针刀以来,我们很多针刀人,在治疗颈、肩、腰、腿痛、骨质增生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但还有一些针刀人对针刀仅仅能较好地治疗以上疾病,确得不够。于是,在针刀临床中,尝试着用针刀治疗内科疾病、妇科疾病、皮肤病、五官科病等,对以上各科疾病的针刀治疗,有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有些效果不太理想。于是,许多人纷纷从不同角度

去探讨针刀治疗以上疾病的机理,例如,根据中医的经络腧穴理论,去辩证选取穴位,然后用针刀在穴位进行疏通剥离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于是,许多人纷纷从不同角度去探讨针刀治疗以上疾病的机理,例如,根据中医的经络腧穴理论,去辩证选取穴位,然后用针刀在穴位进行疏通剥离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对于学西医的针刀人来说,要掌握好经络腧穴的理论,并进行正确的辩证选取穴位(针刀的治疗部位),无疑是存在困难的,甚至是很大困难的。

人们发现用针刀治疗一些内科疾病方面,比用针炙治疗的效果来的更快、更好;但对于一些其他的内科等杂症,效果不如针灸,甚至效果甚微。

于是,人们迫切希望能知道针刀治疗内科等杂症的机理到底是什么?如何要用现代医学理论去阐述?尤其

是如何建立一整套针刀医学治疗内科等杂症的诊疗体系?

有些针刀人在治疗颈、肩、腰、腿痛等疾病中,偶然治好了病人的一些慢性内科疾病。但又不知是通过什么机理如何去治好的?

自从针刀医学奠基人朱汉章教授建立了生物电线路的理论后,人们通过针刀的治疗,去接通阻塞的生物线路,降低过强的生物电信息量,增强过低的生物信息量,切断短路的生物电线路等。对许多内、儿、妇、皮肤、五官科等疾病,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有些达到了根本性的治疗目的。

笔者医院的内科主任,87年学习了针刀后,经常不自觉地应用针刀去治疗一些内科疾病,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但针刀到底是通过什么机制治疗内科疾病的?我经常被这个问题行困扰,经常是通宵达旦地苦苦思索,甚至于十多天都是昼夜查阅有关书籍,朝思暮想。

我是神经内科主任,通过十多年的临床观察及研究,最终认为从植物神经(内脏神经)入手,试图认证针刀医学治疗内科等杂症的理论依据,以及治疗机理。笔者根据这个思路,在以后的18年中,通过针刀的治疗,使内脏神经功能障碍逐渐恢复正常状态,在治疗内、外、妇、儿等疾病的临床中,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并通过不断的学习,进行理论的探索,以及临床验证,去不断完善这个思路。

近十多年来,笔者通过针刀的治疗,使内脏神经的功能逐渐恢复正常状态,在治疗内科等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治疗范围扩大到大部分的内科疾病、妇科疾病、五官科、皮肤科甚至肿瘤等疾病,同样也有效果,甚至显著的效果。

二、迷走神经病变与内科疾病及针刀治疗

(一)、概念迷走神经的生理、解剖及其与某些疾病的关系,过去有些人对此问题认识不够。笔者10多年以来用针刀疏通剥离迷走神经的卡压治疗内科疾病及其他疾病,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许多学生看到笔者治疗许多内科疾病都在颈椎的前、后结节扎针刀,不知道为什么?以下就向各位针刀人介绍如下:

(二)、迷走神经的解剖

迷走神经是混合神经,有躯体的运动神经,副交感神经等。迷走神经的副交感神经是行程最长,分布最广的副交感神经;其自颈椎往下行走于纵膈,广泛分布于胸腔的脏器,越膈肌孔至腹腔,广泛分布于腹腔脏器。因其分布广,分支多,像一串乱麻,所以叫迷走神经。

(三)、迷走神经的功能、迷走神经功能紊乱的针刀治疗

1,对免疫系统功能的调控内脏神经纤维随小动脉走行而进入胸腺、脾、骨髓等器官。形态学研究表明,内脏神经末梢的膨体内,含有储存递质的囊泡,神经兴奋时释出的递质,弥散入组织液,作用于周围的组织细胞(包括免疫活性细胞)并影响其功能。迷走神经与组胺的生成或过敏反应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起重要作用。

因此,针刀疏通剥离瘢痕、粘连等对迷走神经的卡压,以及继发性无菌性炎症的刺激等,对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尤其是预防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复发,达到根本性治疗的目的,显得尤为重要。

有人提出针刀能否预防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复发?许多人认为针刀只能改善症状,不能根本上治愈疾病。笔者认为,针刀可以达到根本性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目的。笔者用针刀疏通剥离迷走神经的卡压,对治疗免疫功能紊乱有显著的作用。所以,针刀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湿疹、荨麻疹、甲亢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有显著的效果。

2,对胰腺功能的调节迷走神经可直接胰腺促进胰腺分泌的作用。迷走神经对胰腺分泌的间接作用:迷走神经可促使胃酸的分泌,胃酸进入小肠可使促胰腺素释放,从而促使胰腺分泌。针刀疏通剥离瘢痕、粘连等对迷走神经的卡压,以及继发性炎症的刺激等,对胰腺炎,尤其是慢性胰腺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3,对肝、胆功能的调节(1)迷走神经进入肝门区后分成很多支,在肝包囊下随结缔组织稠密地分布着迷走神经的分支;经此它们的一些分支直接进入肝实质,另外一些分支随肝小叶间结缔组织走行。直接进入肝实质的纤维形成稠密的神经丛,与肝细胞密切相联;随小叶结缔组织走行的神经纤维形成很多分支,有的围绕门静脉、肝动脉的分支和小胆管上。

迷走神经可直接支配肝细胞,使肝糖原合成增高,由此使血糖降低。促使肝细胞的蛋白质合成,以及DNA的合成,促使肝细胞的再生。所以,针刀疏通剥离瘢痕、粘连等对迷走神经的卡压等,可使肝糖原合成增强,血糖降低。肝糖原的合成减少是血糖升高的重要原因。同时,可促使肝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对损伤了的肝细胞修复及其再生有重要的作用

(2)对胆囊的作用迷走神经可能主要是维持胆囊的紧张性,即使胆囊收缩(减弱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可使胆囊松弛。因此可有效缓解胆绞痛)。使胆汁分泌增加(对厌食、疳积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4,对心血管功能的调节迷走神经在通过颈部下行时与颈总动脉平行,穿过横膈到达心脏之前,与心交感节后纤维相混合,形成深层和浅层的心神经丛,副交感节前纤维继续走向心脏,与位于心脏上的节后神经元形成突触。心迷走神经的节后纤维主要支配心房肌、窦房结、房室结、心室传导系统的起始部分;支配冠状血管。

但迷走神经对心室肌只有极稀少的纤维支配,而且心室肌细胞对乙酰胆碱的作用也较不敏感,所以,迷走神经对心室肌的作用是甚微的。迷走神经从颈部的左、右双侧下行至心脏的左、右侧,其左、右侧分布至心脏的部位是不对称的。右侧迷走神经主要分布于窦房结、心房,引起心跳减慢(病态窦房结综合症、心跳慢等,针刀宜选择对右侧的迷走神经的卡压、粘连进行疏通剥离等)

左侧迷走神经主要分布于房室传导组织(房室传导阻滞等,宜选择左侧迷走神经治疗)。综上所述,窦房结并不是心跳等功能的最高指挥员,迷走神经及颈上、颈中、颈下交感神经节是比窦房结更高级的指挥员。

所以,针刀疏通剥离颈部的瘢痕、粘连等对迷走神经及颈交感神经的卡压、粘连等,对许多心血管疾病是第一位的病因治疗。

5,对肺功能的调节气道平滑肌在静息时处于一定的紧张性收缩状态,这种张力既有平滑肌本身的张力,同时又是受迷走神经的调节的(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气管平滑肌收缩)。迷走神经兴奋使粘膜下腺的粘液分泌增加,致痰多、粘稠。针刀疏通剥离颈部迷走神经的卡压等,可迅速缓解哮喘、小儿喘逼性支气管炎;并可减少痰液,使痰液变稀。对治疗肺部疾病有显著的疗效。

6,迷走神经对唾液腺、食道及胃功能的调节消化系统的各器官组织,一般来说,接受交感及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副交感神经使消化道器官的分泌和运动机能加强(但使括约肌抑制),而交感神经的作用则相反。(1)对唾液腺的调节

迷起神经能激活腺管细胞的转运机制,而改变腺泡分泌唾液的成份,其兴奋可使腮腺分泌大量浆液性唾液,颌下腺分泌大量含有较多粘蛋白的唾液。

(2)对食道的调节食道分为三部分,即食道体、上食道括约肌、下食道括约肌。人类食道上段是分布着横纹肌,由迷走神经的躯体运动神经纤维支配;下段是平滑肌构成的,是由迷走神经的副交感神经支配的(所以吞咽困难,治疗迷走神经有效)

(3)对胃的调节

迷走神经引起胃酸分泌是通过两条途径:a,直接使壁细胞分泌胃酸;b,间接,途径,即促使胃窦中的G细胞先释放胃泌素,然后间接地壁细胞分泌胃酸。用针刀胃、十二指肠溃疡、卓艾氏综合症有良好的效果,因为针刀治疗后,迷走神经的兴奋性下降,胃酸分泌明显减少。胃炎、十二指肠炎,迷走神经兴奋性下降后,胃、十二指肠的血液循环恢复正常

7,对肠道功能的调节

肠道的上段是由迷走神经的副交感神经支配的;下段是由骶髓发出的副交感神经支配的(因此,针刀对于肠道疾病的治疗,除了要治疗迷走神经之外,还要治疗骶2~4发出的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可促使肠道蠕动增强,并促使肠道分泌(针刀治疗迷走神经,对便秘有效)。

8,对内分泌功能的调节(1)胰岛胰岛有丰富的神经支配,分别来自于:a,迷走神经的副神经;b,内脏大神经的交感神经纤维;c,发自肠道本身的肽能神经纤维。迷走神经可促使胰岛素的分泌,在调节内分泌功能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9,肥胖的针刀治疗

治疗迷走神经,降低食欲(食欲由迷走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入),减少胃酸分泌(消化力下降),减弱胃肠蠕动(减缓食物吸收),减少胆汁的产生及分泌(减少脂肪的乳化,减少脂肪的吸收),减少胰腺液的分泌(减少蛋白质的消化)。

针刀平面通透剥离浅、深筋膜。脂肪分二层,浅层较致密,叫晕层,晕层相当于浅筋膜层,其中有丰富的神经、血管、淋巴管,此层很重要,不宜祛除此层脂肪;深层较疏松,叫板层,是堆积脂肪的主要部位。减肥的部位主要是指这个部位。

针刀在脂肪组织的板层进行平面的通透剥离,可改善局部的淋巴循环,带走大分子蛋白及其他大分子的有害的或代谢的物质(局部脂肪堆积和局部的有害大分子物质有关)。毛细血管等从每一个针刀的通路(简称针路)迅速长入(每天约1um),依此把脂肪分子带走。

针刀治疗后,局部血液循环改善,温度提高,使局部的新陈代谢率提高12%左右。针刀治疗颈椎C5~7的前后结节,促使甲状腺素分泌针刀治疗颈椎C1~4的前后结节,脑膜支,面神经返支,迷走神经,改善大脑供血,改变大脑电位,使内分泌中枢功能恢复正常。

一方面通过穴位抑制患者亢进的食欲,同时也抑制患者亢进的胃肠消化吸收,从而减少能量的摄入;另一方面可以刺激患者迟钝的交感神经,使其功能活跃,增加能量消耗,促进体内脂肪分解。

10,迷走神经卡压与颈椎病患颈椎病后,常感觉颈后肌群紧张、酸胀痛。针刀治疗时,多疏通剥离头、颈半棘肌,有较好的近期效果。但有些病人不久后,颈椎病原有的症状又出现了。笔者通过20多年的临床研究,认为颈后肌群的痉挛等,除了慢性劳损外,人体的兴奋激素—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多,

随血液循环进入肌肉组织的运动终板中,使肌肉持续收缩,导致肌肉痉挛或挛缩,这个重要的发病机理—神经体液机制往往被忽视。针刀治疗针刀疏通剥离C1~7的前、后结节,解除颈交感神经的兴奋,使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降低到正常状态,这样,由颈后肌群痉挛所致的酸、胀、麻、痛等就得到明显的缓解,甚至消失。

11,抑郁症、失眠、焦虑症等笔者认为,以上精神类疾病的发病机理,其中之一就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导致失眠,精神兴奋等;迷走神经兴奋性下降(其中的副交感神经),不能使心情安静下来,不能启动睡眠机制,从而导致以上精神类疾病。针刀治疗针刀疏通剥离C1~7的前、后结节,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提高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在临床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针刀疏通剥离迷走神经卡压的来历

上世界七十年代,对于卓艾氏综合症的病人,在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采用迷走神经切断术,对顽固性胃、十二指肠溃疡、卓艾氏综合症等取得了显著的效果。5~6年前,有人用迷走神经悬挂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取消了显著的疗效。其副作用是,做了此手术后,个别人出现了喉返神经的暂时性损伤,多数于15天~30天后恢复。后面因为这个原因,此手术就基本不做了。

1,免疫性疾病

年Dragstedt首先应用这种手术方式治疗溃疡病。将迷走神经的前干及后干于膈下部位切断。这种方式不仅切断了支配胃的迷走神经,也切断了支配整个腹腔脏器的迷走神经,故又称为全腹腔迷走神经切断术。“V.P.N”神经阻断术治疗慢性气管炎技术是卫生部门十年百项计划和中医药管理部门批准为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得到了“世界慢性支气管炎日”与会专家的一致肯定。

“V.P.N”神经阻断术疗法做到了内因外因兼顾的治疗,在消除表面症状的同时,注重对引发慢性支气管炎的内因,即人体自身机体脾、肾、肺功能的调理和恢复的治疗,达到既治标又治本的功效,这也是目前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最新和最有效的方法,摆脱了用激素和扩张支气管药物治疗的弊端。并且在阻止和逆转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方面呈现出独特的优势。

“V.P.N”神经阻断术治疗慢性气管炎技术,代表了目前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最高成就,它是运用综合中医经络穴位理论、天人合一、阴阳学说为一体综合的中医疗法,并结合了认知学、呼吸系统学、经络学、内分泌学、免疫学、康复医学等学科领域,是卫生部门十年百项计划和中医药管理部门批准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V.P.N”神经阻断术三大技术革新:

治疗时间革新:很多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人都需要终生服药,药物不能间断,但是这样就会造成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身体产生耐药性和抗药性,导致并发症出现,使得病情越来越复杂。

治疗手段革新:微型生物磁环穴位介入、治疗性的基因疫苗穴位植入、穴位磁贴(外贴),精制的中药(口服)这四种中医的疗法为一体,这套疗法有助于恢复患者本身身体机能,逐渐提高抵抗力,并且会逐渐修复受损的肺部和气管,调理内脏,达到临床治愈目的。

治疗效果革新:以上四种疗法同时作用,四管齐下,前后夹击,这样就会出现1+12的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疏通肺经络,是气血运行通畅,解除了肺泡的承受的压力,增强纤毛的活动能力,不但能彻底消慢性支气管炎的炎症,还能使肺和气道得以全面恢复。具有疗程短、随治随走、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的特点。

迷走神经刺激术中文名:迷走神经刺激术;时间:年;地点:美国;创始人:Jacob先了解一下迷走神经,人体的神经系统可分成中枢神经系统,周边神经系统以及自主神经系统三部分,迷走神经是人体内12对脑神经中的第10对,属于自主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其功能为控制腺体及内脏的讯息进出。

在解剖位置上,迷走神经是由位于延脑后内侧的迷走神经核所发出,经过颈静脉孔到达颈部,再进入胸部及腹部,迷走神经刺激术,所刺激的部位即是由脑部发出在经过颈部时的那段神经。

迷走神经刺激术的理论,是在年由美国的一位医师JacobZabarra所提出,他认为刺激迷走神经可能改变大脑内的电位,因而阻断甚至预防癫痫之发作,至于为何刺激迷走神经可以产生控制癫痫发作的效果,目前则尚未有真正的定论,但是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刺激迷走神经确实是可以有效控制癫痫的发作。此构想后来经由Cyberonics公司设计出一个神经刺激系统NeuroCyberneticProsthesisSystem(简称NCP),并且实际在临床上运用于癫痫病人。

迷走神经刺激术的理论,是在年由美国的一位医师JacobZabarra所提出,他认为刺激迷走神经可能改变大脑内的电位,因而阻断甚至预防癫痫之发作,至于为何刺激迷走神经可以产生控制癫痫发作的效果,目前则尚未有真正的定论,但是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刺激迷走神经确实是可以有效控制癫痫的发作。此构想后来经由Cyberonics公司设计出一个神经刺激系统NeuroCyberneticProsthesisSystem(简称NCP),并且实际在临床上运用于癫痫病人。

迷走神经刺激术实际的进行过程是这样的,首先经由外科手术将线圈放在左颈部内的迷走神经上,并且将刺激装置埋在胸前,接着在每一次的病患就诊时,医护人员透过仪器来调整刺激装置中的参数与模式,机器就会依照设定好之模式,自动刺激迷走神经来达到控制癫痫发作的目的。

迷走神经刺激术实际的进行过程是这样的,首先经由外科手术将线圈放在左颈部内的迷走神经上,并且将刺激装置埋在胸前,接着在每一次的病患就诊时,医护人员透过仪器来调整刺激装置中的参数与模式,机器就会依照设定好之模式,自动刺激迷走神经来达到控制癫痫发作的目的。

(五)、迷走神经卡压的针刀治疗

因此,迷走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支配颜面、颈项、胸腔脏器、腹腔脏器的生理活动及其功能;迷走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一旦受到瘢痕、粘连等卡压,继发性无菌性炎症的刺激等,使其功能发生障碍,导致以上部位组织器官发生病变。

经过亿万年的进化,人类生息繁衍到现在,己经进化成高度发达的自动化信息处理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自动化修复处理系统、自动化新陈代谢系统等;所以,人体在每天的工作生活中,以及人体的自我新陈代谢中等,会给人体造成诸多的损伤等,但由于以上各自动化系统的存在,绝大部分损伤均可自行修复。只有自我修复系统受到了较重的损伤,或损伤的严重程度或范围超出了自我修复的范畴,这样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许多脏器的疾病并不是脏器本身出现了问题,而是控制及调节该脏器的神经出现了问题,使该脏器形成了疾病。或者某一脏器的工作量超负荷,或受到微生物、物理化学等致病因素的损伤,导致了该脏器的疾病;但多数情况下,只要支配该脏器的神经功能正常,那么支配该脏器的血液循环、淋巴循环(都受该脏器的神经支配及调节)等,就处于正常状态,这样即可启动强大的修复能力去修复该脏器的损伤,大多数脏器的损伤皆可得到修复。

另外,某一脏器的疾病,经过医生的治疗后,许多疾病还是难于治愈,其原因也可能是支配及调节该脏器生理功能及代谢功能的内脏神经出现了问题,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跟不上,致该脏器的疾病难于治愈。现代医学认为,有了病因后,人体不一定会发病,只有通过一定的发病机制后,才会生病。现代医学认为人体的第一位的发病机制就是神经机制,其次是体液机制。也就是说,有了病因后,病因往往是通过破坏神经系统的正常运行,才导致疾病的。

所以,多数慢性疾病、许多疑难杂症等,其之所以迁延不愈,甚至越来越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内脏神经的功能失调所致,其实,内脏神经本身也几乎没有发生病变,往往只是神经受到了瘢痕、粘连等卡压或牵拉,受到了因粘连等导致的无菌性炎症的刺激,导致神经功能不正常。因此,我们用针刀疏通剥离瘢痕、粘连对神经的牵拉;

用针刀切割挛缩的肌肉或筋膜等,解除对神经的卡压等。通过这些治疗,恢复神经的正常功能,支配该脏器的神经功能恢复了正常后,那么支配该脏器的血液循环、淋巴循环等也恢复正常,以此启动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尤其是支配该脏器的神经能正常产生及分泌神经营养因子等,去营养被支配的脏器。这样,在无需使用其他药物的情况下,大多数脏器的疾病或其他疾病就可得到根本性治疗。

1、针刀治疗的相关解剖

(1)颈深筋膜

颈深筋膜位于浅筋膜和颈阔肌的深面,围绕颈部诸肌的器官,并在血管、神经周围形成筋膜鞘及筋膜间隙。颈深筋膜分为浅、中、深3层。

A、筋膜浅层又称封套筋膜,包被筋膜,像1个圆筒形的套子,环绕颈部。此筋膜上方附着于枕外隆凸、上项线、乳突和下颌骨下缘;下方除与背部深筋膜连续外,还附着于肩峰、锁骨和胸骨下缘;后方附着于项韧带和C7棘突,向两侧延伸至斜方肌后缘处,分为两层包裹该肌形成斜方肌鞘;至斜方肌前缘处两层融合成一层向前覆盖颈外侧部,形成颈后三角的外侧壁。

达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处,又分为两层包裹该肌形成胸锁乳突肌鞘;到胸锁乳突肌前缘再融合成一层;至颈正中线处,与对侧交织融合成颈白线。

B、中层又称颈内筋膜或内脏筋膜,包绕颈部器官(喉、气管、咽、食道、甲状腺和甲状旁腺等)。筋膜在气管和甲状腺前方形成气管前筋膜和甲状腺假被膜囊,两侧形成颈动脉鞘,后上部形成颊咽筋膜。

C、深层又称椎前筋膜,在食管及咽的后面遮盖于颈深肌群和颈椎体的前面,上方于颈静脉孔的后方附着于颅底,下方在T3平面与前纵韧带相融合。两侧覆盖前、中斜角肌和肩胛提肌等构成颈后三角的底,向后与颈后部筋膜相续。臂丛根部、颈丛、交感干和副神经均位于椎前筋膜的深面。臂丛神经干和锁骨下动脉穿出斜角肌间隙时,携带这层筋膜延伸至腋窝,形成腋鞘。

(2)迷走神经自颈内静脉孔出颅;在茎乳孔附近,于茎突前缘往颈血管鞘内伴随着颈内动、静脉下行。迷走神经的以上解剖决定了针刀很难直接接触到迷走神经,那么,对于迷走神经的病变,怎么用针刀去治疗呢?

2,对于迷走神经的病变,我的针刀治疗思路血管鞘的内容物有动脉、静脉、迷走神经;其实,动脉、静脉及神经本身不易发生粘连、瘢痕等;肌肉纤维及神经纤维等本身也不容易发生粘连、瘢痕,环绕纤维外的膜是发生瘢痕、粘连的主要组织。因此,血管鞘内的神经、血管之间是不易发生瘢痕、粘连的,但是血管鞘较易和其周围的组织如肌肉的外膜发生粘连;

尤其是斜角肌,舌骨肌,胸锁乳突肌等的痉挛、挛缩、瘢痕等,可卡压、牵拉血管鞘,卡压、牵拉血管鞘内的迷走神经及血管,使迷走神经功能障碍,以及其中的血液循环障碍。

3,针刀治疗颈项部有三层包绕着肌肉、气管、血管、神经的筋膜套。颈部的血管神经鞘属于中层筋膜套,其容易和颈前筋膜及颈深筋膜产生粘连、瘢痕等,从而对血管鞘产生卡压或牵拉;

因此,我们只需用针刀疏通剥离颈前筋膜套(其和胸锁乳突肌外膜相连),不需疏通剥离颈血管鞘,即疏通剥离胸锁乳突肌外膜,可达到解除血管鞘的粘连、牵拉等。切割痉挛、挛缩的斜角肌及胸锁乳突肌,可解除对血管鞘内的迷走神经的卡压等。

针刀不需进入颈动脉鞘,那样是危险的,不必要的,也难于判断是否进入动脉鞘。笔者认为,茎突、C1横突尖、乳突之间形成的立体三角,其中有面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咽神经、舌下神经等神经在此三角内或周围共同经过,

各自的神经外膜或鞘膜彼此联合(笔者取名联合筋膜),所以,在茎突骨面的疏通剥离即可基本上达到疏通剥离这些神经的粘连、卡压、牵拉等的效果。

另外,继发的无菌性炎症扩散到以上神经的周围,刺激神经,致神经功能紊乱,笔者认为这是神经功能紊乱的重要因素。这样,疏通剥离神经周围的瘢痕、粘连等(瘢痕、粘连等病理改变,导致人体启动自我修复机制,即无菌性炎症,达到修复损伤的目的

4,针刀治疗部位(1)针刀疏通剥离C1~7的前、后结节的瘢痕、粘连;采用左手加压分离的方式进行针刀治疗,既安全又彻底。(2)针刀疏通剥离胸锁乳突肌前缘的瘢痕、粘连等。左手食指拔开颈部血管至颈前,中指把胸锁乳突肌前缘压在颈椎后结节上,然后进行针刀治疗。以此解除对颈血管鞘的卡压、牵拉等。

(3)茎乳孔取下颌角与乳突尖(下缘)连线的中点进针刀,垂直缓慢刺入约1cm即可。如能用左手触及茎突,并抵住茎突,针刀紧贴压住茎突的指甲面进针刀,这样既安全,治疗又彻底。

6,触诊舌骨上肌群

体位:受检者仰卧。

(1)坐在受检者头侧,用手指尖扪及颌骨的下面。(受检者闭合下颌,但要放松。)

(2)受检者将舌贴于上腭时,向后移动手指。(注意:下颌下腺位于此区域,其纹理凹凸不平。应避免紧压其表面,以免损伤此结构。)

(3)弯曲手指并向深部扪及,沿着舌骨上肌群向下向后扪及至舌骨。

(4)受检者吞咽,以确认该肌群正确的位置。

附着点:

起点:下颌骨下面(颏舌骨肌和下颌舌骨肌);颞骨的茎突(茎突舌骨肌)

止点:舌骨

功能:下降下颌骨、上提舌骨和舌

神经支配:舌下神经(颏骨舌骨肌)、三叉神经(下颌舌骨肌)、面神经(茎突舌骨肌)

功能解剖

舌骨上肌群由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和茎突舌骨肌组成。各肌都止于悬在下颌骨和喉之间的小U形舌骨。这些肌和二腹肌一起作用,在吞咽时可上提舌骨及甲状软骨。咀嚼时舌骨上肌群与其拮抗肌(舌骨下肌群)同时收缩,对舌骨起固定作用。

除了在咀嚼和吞咽时发挥作用外,舌骨上肌群在说话时也起重要作用。喉的位子影响声带所产生的音调和音质。舌骨上肌群有助于稳定喉的位子,从而影响声音的产生。

二、副交感神经与内科疾病的关系及针刀治疗

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在脑干和脊髓骶部(第二、三、四骶髓侧角的下中间外侧核或副交感核),因而副交感神经也称自主神经脑(头)骶部。副交感神经的脑部与脑神经的关系密切。神经的脊髓骶部所发出的节前纤维,随骶神经的前支穿经骶前孔后,离开骶神经,构成盆内脏神经(图4-)。

盆内脏神经穿盆筋膜加入盆神经丛,随盆神经丛分布至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盆腔脏器。并与位于这些脏器壁内的神经节细胞形成突触,再由这些器官内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支配本脏器的平滑肌和腺体。此外,有人(吴建)报道,脊髓的胸腰部也有副交感神经,其节前神经元在脊髓后角根部内侧的中间带;节前纤维经后根至脊神经节内,与该节内的副交感节后神经元形成突触,其节后纤维随脊神经分布于四肢和躯干部皮肤的血管和汗腺,使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停止分泌。

三、交感神经与内科疾病的关系及针刀治疗

1,交感神经的解剖交感神经的脊髓中枢位于胸1至腰2或4的脊髓节段的灰质侧角,节前纤维起自侧角的细胞。交感神经的外周部分包括神经节(椎旁交感神经干的神经节和椎前交感神经节),还包括由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和神经丛等。

笔者认为,交感神经在椎旁交感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后,灰色交通支大部分随脊神经分布于全身各处,但还有部分直接进入脊髓,进入大脑,成为支配大脑细胞功能及血管舒缩的交感神经。

颈上交感神经节在其他的脊椎动物中,是在大脑中的,和延髓同一个水平面。由于人脑的高度发育,颈上交感神经节被推上颈椎上部。颈上交感神经节是非常重要的!(来自颅内的神经节),所以,我在临床中特别注重颈上交感神经节的针刀治疗,对于大脑的疾病的治疗,有时候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对中枢神经抗利尿激素的调控有学者用奴佛卡因封闭颈上交感神经节后,可引起血液中抗利尿激素的浓度升高,以致尿液中断。笔者推测,中、老年人夜尿多(肾虚),多是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所致。

中、老年人颈椎多有病变,其中的瘢痕、粘连等可卡压、牵拉颈上交感神经节,使其兴奋性增加,从而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及分泌。针刀疏通剥离C1~4的前、后结节,解除颈上交感神经的卡压等,使抗利尿激素分泌正常。笔者用此法治疗了多例中、老年多尿的病人,有较好的疗效。

因此,针刀疏通剥离C1~4的前后结节,解除颈上交感神经节的卡压,以及继发性无菌性炎症的刺激等,治疗失眠、抑郁症、焦虑症、多动症等有较好的疗效。

4,对震颤性麻痹(帕金森氏病)的影响有些疾病与内脏(植物)神经系统有明显关系。如震颤麻痹与多巴胺系统减退有关。老年性痴呆可能与肾上腺素能受体减少有关,并与胆碱能神经支配减弱有关。因此,用针刀疏通剥离C1~7的前后结节,解除交感神经的卡压等,对治疗震颤性麻痹有效。

5,对免疫系统的调节

有人动物实验提示:认为交感神经被切除后,组织细胞内环核苷酸水平发生变化,如C—GMP增高影响抑制性T细胞的分化或使其活性下降,亦可能使辅助性T细胞活性加强等。所以认为交感神经有抑制免疫反应的作用。因此,长期精神紧张(交感神经兴奋增加),使免疫反应下降,免疫力下降可导致许多疾病。

因此,针刀疏通剥离C1~7的前后结节,以及胸腰椎的椎管外口,使过度兴奋的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恢复正常,从而使由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所致的免疫力下降恢复正常,对于许多疑难病的治疗会有较大帮助的。

6,内脏神经与痛觉(交感神经与痛觉)研究认为几乎所有至躯干的交感神经及盆神经中均含有痛觉纤维。包括二个方面:(1)作为痛觉的传入途径;(2)作为痛反应的传出神经。痛觉传入既可循白交通支,又可经灰交通支传入脊髓。这些神经与内脏神经的传出神经纤维的走行不同,内脏神经痛觉纤维通常不在椎旁神经节交换神经元,而直接进入脊神经的后根。

有学者刺激颈上交感神经节和颈动脉神经丛,可引起同侧头部或颈部的疼痛,或者在三叉神经区产生疼痛。所以,笔者认为,有些三叉神经痛,并不是三叉神经的病变,颈上交感神经的病变也可出现和三叉神经痛类似的疼痛症状及体征。笔者在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中,对于疗效不佳的病人,用针刀疏通剥离C1~4的前、后结节后,许多三叉神经痛的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甚至消失。

动脉的中层有内脏神经的痛觉纤维。如臂丛神经离开后丧失了知觉的病人,当刺激手指动脉仍能产生强烈灼痛;交感神经切除术可成功地应用于治疗下肢灼痛病人。所以,用针刀疏通剥离瘢痕等对交感神经的卡压,尤其是消除无菌性炎症对交感神经的刺激,对临床中的肢体顽固性灼痛有较好的效果。

血管平滑肌产生疼痛的机现,据认为与内脏平滑肌的痉挛引起的痛觉相似。所以,当瘢痕、粘连等压迫动脉,使动脉壁缺血缺氧,日久动脉中的平滑肌可产生痉挛,导致疼痛。所以,有些疼痛并不仅仅是躯体神经受刺激而导致疼痛,动脉平滑肌的痉挛也可产生疼痛。因此,针刀疏通剥离瘢痕、粘连等,解除了动脉平滑肌的痉挛,也是针刀治疗机理之一。

7,交感神经对骨骼肌功能的调节

交感神经支配肌肉的血管、梭内肌纤维;在肌腱、结缔组织及筋膜组织等处,也有交感神经纤维的支配。是否也支配梭外的肌纤维,尚有争论。有作者发现交感神经未梢广泛与肌膜接触,电镜下发现神经轴索细丝与肌细胞之间有层较薄的质膜。

(1)交感神经对骨骼肌代谢的影响刺激交感神经可使己疲劳的肌肉中的磷酸肌酸及磷酸含量显著增加;使氧化过程增强,耗氧量增加。肢体去除交感神经后几个星期内,肌糖原的含量下降,说明交感神经对肌肉的肌糖原的合成至关重要。

肌肉收缩时,磷酸化酶a增加,疲劳时,磷酸化酶b变成磷酸化酶a大大减少,以致磷酸化酶a的含量下降。肾上腺素可使磷酸化酶b转化成磷酸化酶a增加。因此,交感神经可延缓疲劳的发生,甚至有逆转疲劳的作用。此作用可能是由于维持磷酸化酶a的含量;但是磷酸化酶a含量的增加,又是以cAMP为介导的,故有可能核苷酸才是去疲劳作用的重要中介。

因此,针刀疏通剥离瘢痕、粘连等对交感神经的卡压、继发性无菌性炎症的刺激等,对于疲劳综合症,增加肌肉收缩功能(中风、重症肌无力等),有较好的疗效。

(2)交感神经对骨骼肌血管的影响骨骼肌血管完全受交感神经的支配,可分为交感神经缩血管及舒血管两类。缩血管作用的受体是a及b两种肾上腺素受体。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是兴奋a受体,引起血管收缩;小剂量肾上腺素则引起血管舒张。交感舒血管作用属于M型受体,递质为乙酰胆碱。舒血管神经是在肌肉作剧烈运动时起作用,可使肌肉血流量大增,以适应机体当时的需要。

因此,针刀疏通剥离颈、胸、腰的神经根外口,解除此处交感神经的卡压等,对于肌肉的血液循环的灌注有重要的作用。对于肌肉疲劳、肌肉酸痛、肌肉无力等有帮助。

附录1:迷走神经解剖

迷走神经经颈内静脉孔出颅后垂直下降,初居于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之间,继居颈总动脉与颈内静脉之间。迷走神经虽居动脉、静脉之间,但位置较后。动脉、静脉和神经皆包绕在颈动脉鞘内,在鞘内迷走神经又单独包绕有薄结缔组织。

在颈根部与胸部交界处左、右侧的迷走神经行程不完全相同:右侧者越过锁骨下动脉的第1段,下降入胸腔;左侧者优先越过胸导管之前,经颈总动脉与锁骨下动脉之间下降入胸腔。

迷走神经出颈静脉孔后约1.2cm处即膨大为下神经节,此节呈扁平卵圆形,色红,长约1.8mm,宽4mm,位于C1、2横突的前侧。

1.迷走神经在颈部的分支(图2-95)自结状神经节到喉返神经发出部之间的一段,其分支及交通支如下:

(1)交通支

1)与颈上神经节的下交通支:在下神经节与颈上神经节之间。

2)与舌下神经的交通支:当舌下神经在下神经节下侧绕过时,其间有2~3细支相连接。

3)有时自第1、2颈神经袢发1个小支至下神经节。

(2)咽支:是咽部的主要运动神经,咽支自下神经节之上部发出,经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之间时。与舌咽神经的咽支结合。然后至咽喉部,咽中缩肌上缘处,又与交感神经颈上神经节的分支结合,并有喉上神经外支的细支参加,形成咽丛,自此丛发出的分支支配咽缩肌、腭帆提肌、腭垂肌、腭舌肌和腭咽肌,并有感觉纤维至咽的黏膜。自咽丛发一支至舌下神经,当舌下神经绕过枕动脉时与之结合,称此为迷走神经舌支。

(3)颈动脉支:起于下神经节,经咽支或喉上神经,分布于颈动脉小球及颈动脉窦。

(4)喉上神经:起于下神经节,斜向下内侧,初在颈内及颈外动脉的后侧,继而至其内侧。分为较大的内支及较小的外支。在其分歧部的近侧以细支与交感神经干及咽丛连结。

1]内支:即喉内神经,与喉上动脉伴行,颈甲状软骨上缘与舌骨大角之间,甲状舌骨肌的深侧,穿甲状舌骨膜入喉。然后经梨状隐窝的黏膜下,向内下方行,在经过中有以下分支:会厌支分布于会厌软骨的黏膜及舌根的小部分;咽支分布于咽腔喉咽部前壁的黏膜;喉支分布于喉的黏膜至声门裂;与喉下神经的交通支。

2]外支:即喉外神经,被胸骨甲状肌覆盖,与甲状腺上动脉伴行。在咽下缩肌的表面,沿甲状软骨后缘下降,达其下缘。此支大部分纤维终于环甲肌(环甲肌为紧张声带之主要肌肉),小部分穿环甲中韧带,分布于喉的黏膜。有时分出心支,与交感神经的心支结合。亦有分支与咽丛相交通,并接受颈上神经节的交通支,其终支有至咽下缩肌者。

5)心上支:心上支有上、下二支

1]上支:起于迷走神经的颈上部。有时与交感神经的心支结合,或单独下降。至锁骨下动脉的后方,沿气管侧壁入胸腔,加入心深丛。

2]下支:于第1肋上方,发自迷走神经干。右侧者,沿头臂干外侧壁下降,或经其前侧,入心深丛。左侧者,于主动脉弓前侧下降,并与左颈上神经节的颈上心神经结合,形成心浅丛。

(6)喉返神经:左右喉返神经的起始和经过各有不同。右侧后返神经发于迷走神经越过锁骨下动脉处,发出后即勾绕至该动脉后面而上行,继向内上方经颈总动脉的后面。斜行到气管与食管间的沟内上升。喉返神经在甲状腺侧叶下端的后侧,与甲状腺下动脉有复杂的交叉关系:神经可能在该动脉的前侧或后侧,亦可穿经其分支之间。继而经甲状腺侧叶的内侧,在甲状腺外侧韧带的外侧或内侧,或穿过韧带。在接近环状软骨的水平高处,喉返神经的末梢支于环甲关节的后侧穿入喉内,改称为喉下神经。

免责申明: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来源:疼痛实用技术交流、网络,不作商业用途,仅作交流学习,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敬请谅解,联系我们删除,电话、

1
查看完整版本: 内脏神经病变性疾病与针刀临床内容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