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麻痹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如何帮孩子摆脱ldquo中等生命运
TUhjnbcbe - 2020/12/22 13:33:00
北京哪家医院专治白癜风         http://www.baidianfeng51.cn/baidianfengzixun/wuliliaofa/294.html

全文字

自从我在朋友圈晒出女儿初中年级前十的月考成绩,很多家长纷纷表示羡慕嫉妒恨,也纷纷来取经。

一个孩子优秀,不算什么。

一群孩子优秀,才说明这种早规划的学习理念的有效性。

在中英文读书会小组里,和女儿一起学习的还有另外三个小伙伴(几个朋友的孩子),他们也纷纷考进年级前20名。

在多人的年级里,前20名的孩子,有4个都出现在我们这个小圈子里,如此高的优秀比率,这会是偶然因素吗?

我们是一个从孩子4、5岁就结识的学习小团体,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理念高度一致,执行共同的学习规划,也经常在一起分享学习经验和交流学习资源,这些孩子的优秀是大概率事件。

这次来说说数学学习的规划,上一次分享的关于英语学习的经验在这里(点击链接):3-12岁英语“家里熏”快车道学习指南

其实,绝大部分孩子的智商都差不多,但绝大部分孩子的学习成绩都是中等,你思考过这是为什么吗?

我真的很想告诉你:

如果没有外力引导和帮助,绝大部分孩子都是中等生!

中等生陷阱非常隐秘。孩子按部就班地就会滑进去。

在孩子学习规划和指导方面,家长先前的学习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但如果你自身是不太擅长考试和学习的家长,

或者在学习方面能给孩子提供的指导和经验很少,

你最好知道,如何给自己的孩子搭建梯子,

帮助孩子跳出“中等生成绩”的深坑。

希望这篇分享能给你提供一种有用的思路。

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个性化调整学习规划。

01

好好学习≠学习好

好好学习仅仅表明“学习态度好”

我曾遇到过以前的一位初中男同学。他属于学习不好、纪律差、经常惹事儿、令学校老师头疼的学生,初中没有毕业就被劝退了,他没有能参加中考,不到16岁的年纪就早早步入社会。如今他女儿都上小学了,他早已没有了当年那种天不怕地不怕的眼神,但他说的话令我印象很深——

“如果再回到学校,我一定好好学习。

我又不笨,以前只是家里大人忙、没人管、自己不懂事,太贪玩、不学习而已。

我要是努力一点,学习肯定会好的。”

说话间那眼神,仿佛机会重来一次,他就一定能成绩好似的。

我没有打击他。因为不忍心打击他。

我转移话题,问了孩子的学习成绩。

“女儿学习成绩好,考试都90分以上。

我天天和她说,一定要好好学习!”

表情中充满了对孩子成绩的自豪和对家庭教育的满意。

“即使你好好学习,也不一定能成绩好。”

“尽管小学有90分以上,不要满足,初中很容易掉下来”

这么不中听的话,我还是忍不住把它说出来。

这话不是讽刺他的,而是关于学习的真相。

早点知道,才有更好的可能。

幼儿园时,好好学习,成绩看不出来,习惯有巨大差别。

小学时,好好学习,成绩一定不差,大概率是好。

初中时,好好学习,成绩一定不差,但,却不一定好。

高中时,好好学习,成绩也有可能会差,大概率是维持中等。

02

想要学习好,真没那么容易。

再重新当回学生,这一次好好学习,真的能步入绩优生的行列吗?

这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

因为时光过去太久,我们会容易忘记自己初中或高中时代也曾经努力地听讲,却听不懂那复杂的逻辑推理,更容易忘记曾经多少次被难题难住,抓破脑袋也想不出正确答案,只好胡乱蒙一个选择答案或者留下大片的空白卷子交了上去。

这些“好好学习”的回忆,都因为成绩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而湮没在记忆中。

那种“在高中的课堂上,笔掉到地上,弯腰捡笔以后,就再也听不懂课”的梗,说的就是高中课程知识量大、进度快,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的听课困难。

而听不懂课,仅仅是学习困难的第一阶段。

更多学生,即便是上课听懂了,但是课后做题仍然有可能不会做。这就是所谓的学习困难的第二阶段。耳朵听懂了,手还没有懂。

学习困难的第三阶段,是这道题懂了,会做了,考试中题目变个身或者和别的知识点更复杂地综合到一起,再变个条件,就又不会做了。

因为进入高中阶段,上课讲“包饺子”是第一阶段的难点,课后作业练“包包子”是第二个阶段的难点,而考试题有可能考“烙馅饼”,这是第三阶段的难点。

难点重重,无法攻克,灰头土脸,败下阵来,才是初高中阶段学习成绩难以出色的真实写照。

大部分人不是没有努力过,而是努力学习了一段时间,但是改善并不大,就慢慢地妥协,觉得自己头脑不够聪明,逐渐接受了自己中等生的定位。

03

掉入“中等生”陷阱,是不可避免的坑。

孩子还是那个孩子,

小学学习行,为什么后来学习不行?

初中学习行,为什么高中学习又不行?

怎么样才能一直学习都行呢?

其实,不是孩子变了,

而是学习内容变难了。

更是考试内容变难了。

孩子的深层学习力没有相应地提升。

一张图可以解释:

考试难度高于教材难度!思维能力没有达到考试难度!

从小学到高中,学校学的教材难度是低于考试难度的,如果仅仅按照教材难度要求来要求学习,即使教材课本上所有的题目都会做,在初高中阶段,孩子的成绩也最多是中等水平。平时不做难题,思维能力的不足,就会导致孩子很难摆脱“中等生的命运”。

考试就是指挥棒。

考什么,学校教什么。

小学只考课内。所以小学普遍学得太简单。尤其是三四线城市,没有区分度。

在最该动脑筋开发智力的年代,学得太简单非常容易麻痹神经啊。。。。。。

思维能力丧失了优先重点发展的好时机。

连大部分学校教学也满足于课内,这是最大的“坑”!

原因如下(中高难度的题目占比越来越大):

学习难度

考试难度比(基础题∶中等题∶难题)

考试目的

小学

基础、比较简单

8∶2∶0

义务教育,没有小升初,只考课内基础。

初中

基础、属于中等

6∶3∶1

虽然初中仍然属于义务教育,但中考是分流淘汰制,分流出50%愿意继续学习的孩子是目的。考试不会太难。学习态度好的孩子,考上高中是不难的。

高中

非基础教育,中高难度

5∶3∶2

高考是分层选拔制,细化分层是目的。考试必须有高区分度,会有相当难度。学习态度好,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难题20%才是中等生无法逾越的门槛,也是分水岭。

有丰富学习经验的家长会知道,学新知识或者技能,我们只需要20%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掌握到60分的程度,而想要达到分的程度,却需要花费我们80%的时间和精力。

任何能力的精进,都需要数倍于基础的付出。以高考为例,数学能考到分的中等水平孩子是很多的,但能考到分以上的孩子是非常少的。这种差距不是高中3年才拉开的。而是12年学习生涯拉开的思维差距。

所以说,能跳出中等生陷阱的孩子,是非常稀少的。

04

孩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滑落到中等呢?

幼儿园的时候,很多家长是不重视语数外这些学科学习的,兴趣班多是在音体美上。孩子看起来也聪明伶俐,上学了再认真学习,家长充满了对孩子未来学习成绩的美好想象。(已经有差别,但家长不知道)

在小学阶段,只考4门科目,学校考得简单,老师教得内容就简单,孩子学的太简单,即使有充裕的时间,却没有把学习深度拓深,拓宽;大部分家长也感觉不到孩子之间思维水平的差别。一二三年级,班级考试平均分通常都是90分以上。(差别在拉大,但家长不知道)

到了四五六年级,才略微拉开了一些差距。这个时候,有些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滑落到中等了,但是绝对分数差距依然不算太大,班级平均分也还是80多分,属于可以接受的范围。(看到了差别,家长开始给孩子报补习班,但经常是盲目补习,简单重复而已,对学习习惯和思维提升没有帮助。)

在初中阶段,考试科目突然增加到7-9门科目,很多小学成绩好的孩子也会对难度和知识量感到极大的不适应,尤其是小学不习惯做难题的孩子,初中会渐渐地力不从心,慢慢地滑出成绩的第一梯队,尽管很努力,但就是追不上那些“头脑灵活并且认真”的同学。(差别突然拉大,家长开始焦虑找老师给孩子补习,但是成绩提升非常有限,很难取得优等成绩。)

进入高中阶段,所有孩子都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高一的功课突然变得很难,更加抽象。初中还可以通过勤加练习,反复实践,就能学好。

到了高中,老师讲课速度很快,每天都有新内容,每科都有相当的难度,前面搞不懂,后面就彻底搞不懂了,但大多数孩子也没有办法,还要硬撑着,作业都写不完了,哪有时间查漏补缺,把不懂的搞懂呢?

大部分学习态度好,初中成绩优秀的孩子,都是在高中开始滑落的,从早学到晚,考试成绩却“一落千丈”,学霸变学渣都有可能。家长和孩子都会变得非常焦虑。不知道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差别大得瞠目结舌,初中绩优生都可能在班级垫底。)

尤其是在重点高中,班里最努力的学生,往往不是班里成绩最好的,甚至还有可能是成绩倒数的学生,越是到高年级,学的东西越难,越是会出现这种现象。

从以上现象可以看出:孩子是逐渐地、分批地、分阶段地滑落到中等水平的。

有的孩子早一点跌落,有的孩子晚一点跌落,但终究都是会跌入“中等生”陷阱。

高中,是真正检验一个完成义务教育的孩子深层学习力的阶段。

但如果到了高中,家长才发现孩子跟不上了,其实已经有点晚了。因为能够给孩子提供追赶的时间几乎没有了,大部分孩子都是在疲惫的应付。

进入高中,深度学习的孩子,反而会越学越轻松,对高考科目进行分科,有取有舍以后,反而比中考还要轻松,能有更充裕的时间挑战难题,考取高分。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高中阶段的学习特点,来做逆向思考,以终为始,从小学阶段就开始来培养孩子的深层思维能力,培养孩子解决难题的能力。

05

学习好=好好学习+难度学习+吃苦心态

尽早提升学习难度,让孩子的头脑得到深度锻炼。

想要孩子一直学习都行,必须培养孩子的深层学习能力。

提高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能力,这似乎虚,无法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

从应用的角度,简单地说,就是让孩子能解难题,给孩子的学习内容一直都难于课本的难度。

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

孩子的思维力提升了,课内的成绩也顺便保持优异。

孩子的学习自信建立了,他就会有信心去学更难的内容。

他就会越来越厉害的样子,大家会觉得这个孩子好聪明。

差距就是这样被慢慢拉开的。

以数学为例,说说我的想法。

既然高中是中学时代最大的难点。那就让孩子提前学,尽量争取在初三学完高一的基础内容,有任何问题,尽早发现,尽早调整,让孩子更从容地适应。进入高中后,孩子依然有时间和精力去挑战难题,深度学习,继续超前学习,保持优异的成绩。

以此类推,初二要学习初三内容,初一要学习初二的内容,小学六年级就一定要学习初一内容。小学6年的知识密度很低,小学生时间也非常充裕,完全可以自行学习基础的内容,也可以通过自学,来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

同时,小学数学的难度学习,主要靠学习小学奥数来进行思维锻炼,让孩子见识更多有挑战性的题目,打开孩子学习的眼界,不在低水平的重复中虚度脑力建设的大好时光。

后来,我找到了和我思路高度一致的两本书,大致把学习内容和体系梳理了一下,早点学完小学初中数学,建立一种全局观。基础知识其实是不挑年龄阶段的。不用非要等到某个年级去学习某个知识。把基础学完,把时间留给难题吧。

思考数学难题是需要花很多时间的,合理安排小学的学习内容,让孩子有充裕的时间给思考。

初高中的超前,课堂成为孩子举一反三的练习场地,课内的作业高效完成,节省的时间依然让孩子能挑战难题,锻炼思维。继续超前。

选择较难的学习内容,本身也是对孩子吃苦心态的锤炼。

有很多聪明的孩子,反而不愿意动脑筋,不愿意吃苦。非常可惜。

他们长时间习惯于简单,大脑就降低到适应并感到舒服的层级了。

思考难题会让大脑不能懒惰,不能懈怠,打破大脑的舒适圈,让孩子的思维大幅提升。

刷简单的题,可以提升的是做题的熟练度。并不能提升孩子的理解力。

做难的题,才可以提升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

分层选拔考试,是既要求难度,又要求速度。

先理解,再加速,是深度学习的不二法门。

既然最终的高考就是为了给孩子分层,家长就可以从小按照优秀层的要求来培养孩子。

千万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内学习的难度,稀里糊涂的等到高中了,才发现孩子之间的学习差距,是努力也弥补不了的。

06

数学学习具体做法

学前4-5岁,解决小学1-2年级的计算能力和基础知识。刷计算。

小学1-2年级,解决小学3-4年级的计算能力和基础知识。刷计算。

小学3年级加入奥数学习(奥数超前课内2年难度),做奥数3星难度的题目。刷计算。

小学4-5年级以奥数为主(奥数超前课内2年难度),做奥数4星难度的题目。刷计算。

小学6年级,课内课堂学习,课外开始7-8年级数学第一遍自学。刷计算。

初中7年级课堂进行二刷巩固,主攻压轴题,课外继续自学8-9年级数学。

初中8年级课堂进行二刷巩固,主攻压轴题,课外继续自学9-10年级数学。

初中9年级课堂进行二刷巩固,主攻压轴题,课外继续自学10-11年级数学。

高一10年级课堂进行二刷巩固,主攻压轴题,课外继续自学11-12年级数学。

高二11年级课堂进行二刷巩固,主攻压轴题,课外可以继续自学12年级-大学高等数学部分。

高三12年级自由复习,为强基计划的自主招生考试和高考做准备。

以此类推。每一年级的学习,都利用好课堂的时间,进行巩固,加深理解,查漏补缺。

课外学习的奥数内容,不大量刷题,注重理解能讲清解题思路即可。

课外超前学习的课内知识,不追求速度,以理解概念为目的。不盲目刷题,不大量刷题,做题以检测知识点是否理解为目的。

根据学校进度进入课堂二刷巩固时,严格要求速度和正确率,额外补充难题。

07

数学超前学习可使用的资源

学前部分选用的资料:

数学绘本,阶梯数学,新加坡数学,品种多多,图数对应的书,随便选吧。

小学数学选用的资料:

1、课内部分学习用好两个APP网课学习平台,一个是洋葱学院,一个是乐乐课堂。里面的课内知识点讲解生动活泼,简洁明快,非常适合孩子自主学习。

2、同时再配套课内知识点的小学数学思维训练(张天孝主编)和口算训练(1-6年级),这套书不像奥数教程的题那么难,基本上是以课内的知识点的加深,可以深入浅出的带着孩子做头脑体操,极度推荐。

3、课外的奥数部分,我不推荐自学,因为效率太低。

也不推荐家长讲解。因为不专业,也容易破坏亲子关系。

课内超前学完4-5年级的孩子,可以选三到四年级的奥数课测试试一试,看能不能进到创新班,奥数我家是学而思培优的网课。

小学阶段补充奥数学习以后,一定要多加配合做题。不然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

下面是6年级暑假让孩子做了一些全国各大名校小升初的择优考试题,仅仅只学课内的孩子基本只能抓瞎了。

初中数学选用的资料:

1、课内部分学习用好一个APP网课学习平台就足够,洋葱学院当之无愧,让数学变得幽默,让数学课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喜欢数学老师,让家长少费多少钱财呀!

我也是从一个牛妈那里得知洋葱学院APP的,于是在孩子小学5年级开始让她用洋葱听数学课,发现她非常喜欢去听数学课,每天大概花15分钟用洋葱数学进行初中数学的启蒙,没有做任何强制的要求。

当时没有在课外加做题练习,仅仅是做APP上每个知识点配的5道习题。大致把7年级的数学听完一遍以后,6年级寒假开始,开始用孟建平七年级上下册的单元测试卷来检测,每天做1张卷子,连续做了将近50张。

分的卷子,成绩大概是80分左右,这是孩子第一次接触初中数学,第一次接触新知识,完全契合了我说的中等生陷阱,是标准的中等生成绩,除了基础题掌握不牢会错之外,压轴题几乎都做不出来,但因为第一遍学习花费的时间很少,又是自主学习,达到这个程度,很令人满意了。

给大家看一下第一遍学习,只是利用零散的碎片时间用APP学习的检验效果。没有上任何培优班。没有做任何作业的检测效果。

在订正错题的过程中,把掌握不太好的章节通过洋葱数学又重学了一遍。以考促学后,孩子对知识点的理解明显加强了,孩子有了第一次查漏补缺。

经过学校课堂七年级的二刷巩固基础、提升熟练度并规范解题步骤和规范以后,课外的作业再补充难题的拓展,课内的数学考试成绩能在分-分满分,压轴题经常能做出来。而这个阶段,我们仍在继续提前学,没有停止超前的脚步。

瞧,孩子还是那个孩子,但是超前学习已经帮助她走出了80%的中等生陷阱了,同学们都觉得她是个学霸,头脑聪明解题快,不会做的题总是问她。

2、课外用来拓展难题的资料,我选用的是培优新思维(对标中考压轴题)和培优新方法(对标数学竞赛题)

数学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思考,对于紧张的初中生活,7-9门功课的作业已经把孩子的时间占用到极致。所以难题只选了2本练习。精英数学大视野竞赛题偏多,但题目很新颖,作为补充挑选。

3、一定要做取舍。要给数学留足时间。

数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抽象概括、逻辑分析、数据处理、实践应用、创新思维等五大能力都要靠数学学习来发展。

学习时间从哪里来?时间得从有的放矢中积攒来。

因为孩子明确表现出的理科学习倾向,我就告诉她,将来到高中你不会选学的那些对你不重要的科目,不要花费太多的时间,保持中上等的分数和时间投入就行。换句话说,能考到年级前名就可以了。没必要用力过猛呀。

有的时候孩子争强好胜,希望门门功课都考好,门门功课都复习到位。

这其实是被应试的虚荣心打乱了自己的学习节奏。

成绩不是目的,让自己的思维力增强才是学习的目的。

如果总是追逐那个年级排名,势必分分必争,势必投入过度。反而分散了自己的精力,没有照顾到强势科目的学习和拔高。时间长了,仿佛科科都不错,但是优势科目却不足够的强势了。决定我们个人特质的不是所有科目,而是自己的远超他人的优势科目。

所以在初中阶段,家长要帮助孩子分析,要思索将来高中的选科方向,打造自己的绝对强势科目。把有限的时间花在刀刃上。

数学学好了,物理和化学都可以早点纳入学习计划了。原理同上。

08

优,就会更优。

差,只会更差。

有很多家长害怕,孩子超前学习,上课不听讲了怎么办?

如果孩子已经会了,最坏的情况是上课不听讲,表现在考试上,成绩也不会更糟,

有什么可怕的?

更可怕的,是课堂上跟不上,听不懂也不愿意学习了,成绩更糟吧。

而且,据我个人的体会和经验,课堂已经掌握的孩子,学习习惯更好,通常上课的时间,是他举一反三的时间。一种解法迅速掌握,就会探索有没有别的解法。

课堂上紧跟老师的讲题思路的孩子,往往都是成绩很好的孩子,听不懂跟不上的孩子,才是上课走神,不愿意听讲的主体。

优,就会更优。

差,只会更差。

这才是学习的现实。

还有的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不够聪明,不是超前学习的那块料,担心超前学习吃不消。拜托,如果孩子不够聪明,更应该提前学啊,学两遍总比学一遍容易懂吧!

更有家长担心超前学习,破坏了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什么的。拜托,这些看不见的高级能力都是构筑在扎实的基础知识理解上,知道和了解是第一步,拓展和发展是第二步,先走好第一步吧。否则哪有时间发展第二步。

如果有心的家长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数学培优机构的课程体系,都是超前课内半年甚至1年的。说明超前学是大部分绩优生培优的主要内容,是维持好成绩的秘密之一。

再纵观国内参加数学竞赛的那些孩子,超前学的步伐更大。几乎都是小学5-6年级学完初中数学,7-8年级学完高中数学的。

成绩优异的孩子在超前学;

聪明绝顶的孩子在超前学;

成绩平平的孩子家长,却在担心超前学扼杀了孩子尚未萌芽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担心影响课堂听课的专注度,稀里糊涂地学得慢、学不会、学不懂、跟不上、却不知道孩子一直中等水平的症结在哪里——学得浅,还学得少,连学习的习惯都没有建立,更别说掌握方法了。

对付学习和考试,最高效的办法,就是在有时间的时候,未雨绸缪充分地准备。

把学习的总任务,分解到每个阶段,就能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帮助孩子摆脱“中等生的命运”,找回学习的自信,踏入优等生的行列。

不要等到成绩不行了,再病急乱投医地乱补,成绩不好,家长和孩子都身心俱疲。

补差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一定要注意不能一锅烩,别人学啥,孩子学啥。

即使要补差,也要非常有针对性地从自家孩子的知识盲点和漏洞开始补起,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

补差的难度远比超前学习的难度大。知识点不是孩子的敌人,时间才是孩子的敌人。因为旧的还有搞懂,新的不懂又接踵而至。在学校的时间大量消耗在不懂的内容上而没有进展,除非给孩子按个暂停键,让孩子有口气找回自己的学习节奏。

学习是非常个性化的事情,每个孩子的不足,都是不一样的。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才是最好的教育。

在班级的大环境下,个性化学习很难实现。

超前的自主学习,反而是一种很好的、可以在家庭实现的个性化学习解决方案。

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何不在自己的小家庭里,给孩子创造个性化学习的机会呢?

让孩子有自己的学习节奏,觉得难的内容,就学得慢一点;

觉得容易的,就学得快一点。

数学学习是一环套一环的学习,让孩子吃透,才是灵活的前提。

我们不要被“年级”的思维限制了自学的行动。

我们不要被“大纲”的最低标准限制了孩子向上拓展的空间。

孩子的学习能力,远比你能想象地更厉害。

给他土壤,给他阳光、给他施肥、给他除草,最重要的给他时间,他终将开花结果。

哪有时间学啊?

早点开始,每天挤一点,时间就像乳沟,挤挤总会有的。

4-5岁,字都不会认,怎么学数学啊?

识字阅读是需要更早学习培养的项目。是提升认知,学习其它所有的基础。所以说3-6岁,最应该让孩子学习的科目就是识字阅读,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精英人才更是要求中英双牛,所以3-6岁的学习前提是中英文双语阅读能力的培养。

下一次再分享怎么未雨绸缪超前学语文。

如果那个在中国诗词大会夺魁的女学霸武亦姝,按部就班地6岁上学再认字,只学课内语文,她大概率会是普娃一枚,一样跳不出“中等生陷阱”。更甚,如果她只学课内数学,不学加深难度的数学尖子生课程的话,她也很难靠理科高考成绩考清华。

学得深,抓得紧,吃得了难题的苦,才有资格踏入优秀的学习圈。

学得简单快乐又松散,只好做个学普吧。

在考试面前,学优则优、优胜劣汰,最公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帮孩子摆脱ldquo中等生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