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螺”,广东人一定很熟。
田里水沟,大片大片繁殖生长。
咋一看,除了体型大点,跟能吃的田螺,好像也没什么不一样。
小时候生活在乡村的人,可能都被爸妈叮嘱过,不要捡,不要碰,不要吃。
但为啥?又从来说不明白。
△福寿螺比田螺大,福寿螺锥尾平而短促、螺口大;田螺的锥尾要较长而尖,螺口小。
实际上,曾经福寿螺是能吃的。
这是一种引入物种。
年被巴西籍华人引入中国,因为繁殖能力惊人,个头大,好养活,不少商家就盼着它能致富。
还给取了一个非常吉利的名字:福寿螺。
当时,我国的广东、福建、广西等地都大量引进。曾经,是我们餐桌上的一道常见菜。
但很快,就出事了。
这些地方不少人因为吃福寿螺,吃出了脑膜炎。
一小伙,吃了“凉拌螺肉”这道菜后,没来由地浑身发麻,感觉难受,头部和面部刺痛,像有无数的针在扎一样。
另一位病人,吃过“凉拌螺肉”,不久便感觉双肩疼痛、颈部僵硬。颈部皮肤出现异常,有刺痛感,轻轻一摸或者有风吹过,就觉得有无数支小针在扎。后来头痛越来越严重,活动、翻身、走路时痛得不得了,还觉得恶心。因嘬螺出事的人越来越多,年,它被我国列为外来入侵的危险物种,禁止上桌。
也幸好,广东人嘴挑。
福寿螺肉质松散、口感不好,吃货们很快就把它抛弃了。
但请神容易送神难,已经引入了,就很难让其消失。
这些年,福寿螺不断入侵扩散,尤其随着夏天气温上升,更是在各地河道大量繁殖。影响水肿,破坏农作物。
尤其是夏季,福寿螺繁殖高峰期,小小一块螺卵就可孵化~个幼螺。
△福寿螺啃食庄稼
直到今天,很多地方每年都要花大力气去清理福寿螺。
比如大理,“重金悬赏”清理福寿螺。
福寿螺满地都是,长得又跟田螺很像,就有人动歪脑筋了。
有些商家为了牟利,用福寿螺来以次充好,做成爆炒田螺售卖。
这样一来,去夜宵摊吃螺都得十分小心了,可别吃到可怕的福寿螺!
福寿螺里的寄生虫是怎么入侵脑部?看完一抖擞……福寿螺的可怕,主要在于里面有一种寄生虫——广州管圆线虫。
6年,北京一家饭店百余名顾客因吃了未完全煮熟的福寿螺,引发“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当时,北京对福寿螺下发了“封杀令”。
当时,引发了国内水产市场大清洗。全国都在清查福寿螺。
比如广东、上海,都紧急禁售福寿螺。
因为这种寄生虫感染,太可怕了。
广州管圆线虫病,又名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脊髓膜炎。(名字很拗口,一听就很严重)
这种寄生虫的名字,一看就很有地方特色。
确实,跟广州还真有点关系。
年,我国学者陈心陶教授最先在广州的家鼠及褐家鼠体内发现这种寄生虫,由此得名。
本来鼠类是主要传染源,后来,福寿螺泛滥,成了广州管圆线虫的重要宿主。
广州医院感染疾病科副主任潘兴飞介绍,广州管圆线虫通过食物进入人体消化道后,会穿破肠壁进入血液,再从血液进入大脑。
这些幼虫寄生在脑部中枢神经系统,更可怕的是还会继续产卵繁殖……
这种寄生虫会破坏人的神经系统,导致脑膜炎、脊髓膜炎、脑炎或脊髓炎。
轻则头痛、发热、颈部僵硬等症状,严重者可致失明、偏瘫、痴呆,甚至死亡。
如果寄生虫在体内到处跑,不同部位,还有其他病症表现——
眼睛:可造成视力障碍,甚至失明;
肺部:会有咳嗽症状;
面部:麻痹。
头部:最常见的就是剧烈疼痛,甚至有烧灼感、针刺感;
……
就因为吃了一顿螺……
代价太大了!
检查、治疗,也非常痛苦……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疾病,诊断、治疗都很难。
因为在脑部,位置较深,一般的检查根本无能为力,只有做腰椎穿刺等才能查出。
穿刺针碰到神经,一瞬间整个下半身像过电一样……
△做腰椎穿刺(一看就好痛!)
感染后,如果早发现及时就诊,吃驱虫药就能杀虫。
问题是,感染这种寄生虫的症状,一开始并不特殊。不少人以为是普通感冒、发热,耽误了时机。
拖久了,就得开刀取虫了。
而且,除了在广东沿海肆虐,随着福寿螺等螺种在北方上市,东北地区也出现了类似病人。
除了螺,一些蔬果、淡水鱼、虾蟹也有广州管圆线虫并非福寿螺独有。
它还存在于老鼠、蜗牛、青蛙及一些淡水鱼虾、蟹等体内。没洗干净的蔬菜瓜果,上面也可能有其虫卵污染。
其他螺,比如东风螺中也有,只是相对没那么多。
6年,广东省江门市就收治了一起高度疑似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个案,肇事者是一种名为“东风螺”的田螺。
一只小小的螺里,会有多少寄生虫呢?
年,成都农林科学院实验室的水产专家对福寿螺和田螺,进行现场解剖,发现——
活体福寿螺身上的寄生虫,要多于田螺。
单个样本上活体福寿螺检出寄生虫10余条,田螺只有5条左右。
这样推算的话,成年福寿螺身上寄生虫可达上千条。
图源:封面新闻
理论上,如果能彻底煮熟,是可以杀死其中的寄生虫的。
但问题是——
一来福寿螺比较大只,难煮透。
二来,煮太久,肉质变老,更不好吃了。为了保证口感,常常会放松时长。
只要寄生虫没彻底被杀死,祸就会从口入,何况里面还有上千条虫。
最最最重要的是,福寿螺并不好吃!
以后光顾夜宵摊可得好好认一认别把福寿螺当成田螺!记者
黄健仪编辑
李钺视觉
鹿丸尘
-《中国家庭医生》新媒体中心原创出品-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