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麻痹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周围性面瘫的针灸治疗
TUhjnbcbe - 2021/1/21 10:55:00

第六讲周围性面瘫的针灸治疗

一、概念:

周围性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的病证,又称为口眼咼斜。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多见。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认为因风寒导致面神经血管痉挛,局部缺血、水肿,使面神经受压,神经营养缺乏,甚至引起神经变性而发病。另外,亦有因疱疹病毒等引起非化脓性炎症所致,如亨特面瘫。

二、病因病机:

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呙僻。手、足阳经均上头面部,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周围性面瘫包括眼部和口颊部筋肉的症状,由于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岗”,足阳明经筋为“目下冈”,故眼睑不能闭合为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口颊部主要为手太阳和手、足阳明经筋所主,因此,口歪主要与三条经筋功能失调所致。病变日久,筋络失养,可出现筋肉挛缩拘急,发生“倒错”现象。

三、辩证:

主证:本病常急性发作,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部分患者病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

兼见面部有受凉史,舌淡,苔薄白,为风寒证;继发于感冒发热,舌红,苔白腻,为风热证。

四、鉴别:

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神经麻痹的鉴别:

周围性面瘫:面瘫程度:重。

症状表现:面部表情肌瘫痪表情动作丧失。

恢复速度:缓慢

常见病因:面神经炎。

中枢性面瘫:面瘫程度:轻。

症状表现:病灶对侧下部面部表情肌瘫痪(鼻唇沟变浅和口角下垂),额支无损(两侧中枢支配),皱额、皱眉和闭眼动作无障碍;病灶对侧面部随意动作丧失而哭、笑等动作仍存在;常伴有病灶对侧偏瘫和中枢性舌下神经瘫。

恢复速度:较快。

常见病因:脑血管疾病及脑部肿瘤。

五、治疗:

基本治疗:

治法:祛风通络,疏通经筋。以手足阳明和手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

配穴:风寒证加风池;风热证加曲池;恢复期加足三里;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乳突部疼痛加翳风;舌麻、味觉减退加廉泉;目合困难加鱼腰、申脉。

操作:急性期(第7-10天)宜用多针浅刺法进行治疗,面部手法不宜过重,针刺不宜过深,取穴不宜过多,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平稳期(第11-20):穴位手法采用平补平泻法;恢复期(第21-30)天,肢体远端的足三里施行补法,合谷、申脉行平补平泻法。其余穴位均用泻法。

方义:面部腧穴可疏通局部筋络气血,活血通络。合谷为循经远端选穴,急性期用泻法,可祛除阳明筋络之邪气,祛风通络。在恢复期,加足三里用补法,可补益气血,濡养经筋。

2.其他治疗:(1)皮肤针法:用梅花针叩刺阳白、颧髎、地仓、颊车,以局部潮红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适用于恢复期。(2)刺络拔罐法:用三棱针点刺阳白、颧髎、地仓、颊车,拔罐,每周2次,适用于恢复期。(3)电针法:选太阳、阳白、地仓、颊车,接通电针仪,通电10-20分钟,强度以患者面部肌肉微见跳动而能耐受为度。如通电后,见牙齿咬嚼者,为针刺过深,刺中咬肌所致,应调整针刺的深度。适应于面瘫中、后期。(4)穴位贴敷法:选太阳、阳白、颧髎、地仓、颊车,将马钱子挫成粉末约0.3~0.6g,撒于胶布上,然后贴于穴位处,5-7日换药1次。六、预后:(1)针灸治疗面瘫具有卓效,是目前治疗本病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2)面部应避免风寒,必要时应戴口罩、眼罩;因眼睑闭合不全,灰尘容易侵入,每日点眼药水2-3次,以预防感染。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周围性面瘫的针灸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