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四季之首,又是万物复醒之始。然而,春季又是“风”的季节,中医《黄帝内经》称“风者,百病之长也”,即风邪是所有外部致病因素中的首恶。春风拂面,一些人的嘴被“吹”歪,这就是医学上说的“面瘫”。近日,门诊上面瘫的患者又见长,从不满一岁的宝宝到年老体弱的老年人不等。面瘫病作为我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专家建议:针灸治疗面瘫应越早越好。
病因病机
中医观点:《灵枢·经筋》云:“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可见,面瘫主要是因面部脉络受损或痹阻所致以口眼?斜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而入中络,或气血痹阻,或痰浊阻滞经络,筋脉松弛而发病。故面瘫病又被称为口歪(喎)、口喎僻、俗称吊线风。
西医观点:面瘫由感染、特发性(常称Bell麻痹)、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或向一侧歪斜,目不能闭合,单侧患病,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等症。被称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临床特点
1、任何年龄、季节均可发病,发病季节以4,5月与7,8月较多。2、急性起病,或无任何征兆于清晨刷牙发现患侧口角漏水,进食卡塞。70%的患者于1~3日内病情达高峰,少数5日内达高峰,部分患者在治疗2周左右突然患侧耳壳出现疱疹而加重。单侧面神经受损常见,先后双侧发病者约0.5%。3、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如受累侧闭目、皱眉、鼓腮、示齿和闭唇无力,以及口角向对侧歪斜;可伴有同侧耳后疼痛或乳突压痛。根据面神经受累部位的不同,可伴有同侧舌前2/3味觉消失、听觉过敏、泪液和唾液分泌障碍。个别患者可出现口唇和颊部的不适感。当出现瞬目减少、迟缓、闭目不拢时,可继发同侧角膜或结膜损伤。面瘫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鉴别诊断
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瘫痪明显者一目了然,极轻者鉴别困难。周围性者瘫痪一侧面部表情运动不明显,而中枢性者哭笑时并不表现瘫痪。并且合并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面瘫和脑中风初起时有相似症状,均有面部歪斜的表现,所以,面瘫也有“小中风”之说。中风引起的面瘫症状,患者多表现为口舌歪斜,即舌头和面部出现歪斜,而眼睑的闭合功能多数不受影响,并且一般额纹不会变浅或消失。但对于神经炎引起的面瘫,最主要的症状是“口眼歪斜”,也就是口角和眼出现歪斜,舌头活动正常。此外,中风引起的瘫痪,除面部瘫痪以外,往往还伴有上、下肢的偏身瘫痪,并且患者可能出现言语不利等症状。
了解这些区别就能很好地鉴别两种疾病,如果是面瘫,患者最好在发病的第一时间就诊,及时治疗。早期恰当的治疗是本病快速完全恢复的关键。
中西合璧疗效棒
(一)特色疗法建奇功
1、体针(1)急性期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第一周:循经取穴,取四肢和头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等穴位。针刺0.8~1寸,百会平补平泻,风府、风池、合谷泻法,太冲补法,留针30分钟。第二周:循经取穴,取头部及面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健侧或双侧)等,刺法同前。取神庭、太阳、下关、翳风、巨髎等,针刺0.8~1寸,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随症配穴:舌前2/3味觉丧失加廉泉;听觉过敏加听宫。亦可采用阳明经筋排刺,即按照阳明经筋循行路线,每隔0.5寸1针,排列成两排(约针8-10针),留针30分钟。(2)恢复期治法:活血化瘀,培补脾胃、荣肌养筋。采用循经取穴、头部穴位、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循经取穴配用局部面部外周穴位:
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刺法同前。神庭、太阳、下关、翳风、足三里、内庭,针刺0.8~1寸。神庭、太阳、下关、翳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内庭采用补法,留针30分钟。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从神庭、印堂、水沟至承浆,这些穴位在人体面部正中线上称为中线;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在面前旁正中一条线上,称为旁线;太阳、下关、颊车在面部侧面的一条线上,称为侧线。始终以三条基本线上的穴位为主穴。随症配穴:眼睑闭合不全取攒竹、鱼尾穴,鼻翼运动障碍取迎香穴,颏肌运动障碍取夹承浆穴。针刺0.5~1.5寸,采用平补平泻、间断快速小幅度捻转手法,转/分,捻针2分钟,间隔留针8分钟,重复3次,留针30分钟。阳明经筋排刺:即按照阳明经筋循行路线,每隔0.5寸1针,排列成两排(约针8-10针),留针30分钟。(3)联动期和痉挛期治法:培补肝肾、活血化瘀、舒筋养肌、息风止痉。采用循经取穴配用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刺法同前。神庭、太阳、下关、翳风、足三里、内庭,针刺0.8~1寸。神庭、太阳、下关、翳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内庭采用补法。随症配穴:若面肌跳动选行间、阳陵泉,采用泻法;若面肌萎缩则选用脾俞、三阴交穴针灸治疗,采用补法,留针30分钟。若出现倒错或联动,可以采用缪刺法(即在针刺患侧的同时配合刺健侧),根据倒错或联动部位选用太阳、下关、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巨髎、地仓、颊车等穴,还可配合艾灸或温针灸或者热敏灸治疗。随证配穴:风寒袭络证加风池、列缺;风热袭络证加大椎、曲池;风痰阻络证加足三里、丰隆;气虚血瘀证足三里、膈俞。2、电针适应于面肌萎软瘫痪者。一般选取阳白—太阳、下关—巨髎、颊车—地仓三对穴位。阴极在外周,阳极在中心部。波形为连续波,频率1-2Hz,输出强度以面部肌肉轻微收缩为度。电针时间约30分钟。
3、脐针“取象思维”又称“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维方式,也是构建中医理论的主要思维方式。取患者所患病痛的部位及相关体征的象进行类推取卦治疗,采用水局、木局、健脾三针、雷风相薄、生阳三针等针法,疗效确切。
4、灸法适应于风寒袭络证者。选取太阳、下关、翳风、承浆、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印堂、巨髎、夹承浆等面部穴位,采用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温针灸或者热敏灸等方法。每次施灸约20分钟。5、拔罐适应于风寒袭络证各期患者。选取患侧的阳白、下关、巨髎、地仓、颊车等穴位。采用闪火法,于每穴位区域将火罐交替吸附及拔下约1秒钟,不断反复,持续5分钟左右,以患侧面部穴位处皮肤潮红为度。每日闪罐1次,每周治疗3~5次,疗程依病情而定。6、穴位贴敷中药配方药粉0.3-0.5g撒于风湿止痛膏上,贴敷患处,或交替贴敷于下关、颊车、地仓、太阳、阳白、翳风等穴,每2~3日1次。或选太阳、阳白、颧髎、地仓、颊车。
7、耳穴压豆主穴:面颊、肝、口、眼、皮质下;配穴:肾上腺、脾、枕、额。主穴配穴各选2~3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嘱患者每日自行压耳穴3次,3~5日换压另一侧耳穴。注意用力适度,防止损伤耳廓皮肤。8、面部自我功能康复患者可用热毛巾热敷耳后和面颊部位,热敷可改善面神经的供血,帮助恢复;可用手按摩脸部、耳后和颈部,沿着肌肉下垂的反方向向上推按,不仅能改善肌肉血液循环也有助于促进面部肌肉恢复正常;常做面部收缩运动,如闭眼、收缩口角。(二)中药全程辨证论治效果佳1、风寒袭络证推荐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2、风热袭络证推荐方药:大秦艽汤加减。3、风痰阻络证推荐方药:牵正散加减。4、气虚血瘀证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三)西医治疗也有效
西医早期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面神经的炎症和水肿为主,后期以促进神经机能恢复为其主要治疗原则。
面瘫不是老年人专利,各年龄段均可发生,重在预防!
1、平衡心态,心情放松。患者多为突然起病,因面容改变羞于见人,且担心治疗效果不好留下后遗症,会产生紧张、焦虑情绪,这不仅没有必要也会影响病情康复,因此应该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提高治疗效果;2、眼部护理。在医师指导下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滴眼液或膏剂防止眼部干燥,合理使用眼罩保护,必要时戴墨镜,同时滴有润滑、消炎、营养作用的眼药水,睡觉时涂抹抗生素眼膏,盖灭菌沙布;3、加强饮食护理。患者进食会有障碍,因此进食时将食物放在健侧舌后方,细嚼慢咽、少食多餐;多吃排骨、蛋黄、奶制品、虾皮、冬瓜、菠萝、葡萄等钙及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忌食生冷、辛辣食物,忌烟酒;4、生活护理。注意面部保暖避风寒,外出时戴口罩或围巾,在医师指导下进行面部功能康复锻炼;5、多休息,勿劳累,舒缓压力,锻炼身体,保证充足睡眠,提高自身抵抗力。面瘫多久能够恢复呢?2月后仍为完全性变性反应者,恢复需要6月以上或不能恢复。
参考文献:
[1]高树中,杨骏.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4版,:45-47.
[2]高希言,邵素菊.针灸临床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3]夏清华,邓美艳,刘颖.脐针结合常规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总结[J].中国医药指南,,15(33):-.
医院针灸推拿理疗科是一个以中医传统治疗为主,西医技术为
辅的中西医结合特色科室。全科医护人员9名,设床位30张,科室开展经典传统的正骨、小针刀、针灸、推拿、埋线减肥(不反弹)、针治鼻炎(不复发)、中药熏蒸、拔罐、艾灸、督灸、刮痧等中医特色理疗。治疗范围:急慢性庝痛,以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疾病、中风后遗症、慢性劳损、扭伤等。
开展的微创有:椎间孔镜、射频治疗、臭氧治疗、关节腔冲洗术等。
省专家长期在我科坐诊!!!
针灸推拿科李建友:
医生值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