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炎又称贝尔麻痹(Bell’spalsy),是由于茎乳孔内的面神经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炎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以往认为一部分病人因局部受风吹或着凉而起病,故推测可能是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风寒而发生痉挛,导致该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而致病。或因风湿性面神经炎,茎乳孔内的骨膜炎产生面神经肿胀、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而致面神经麻痹。面神经从桥脑发出以后经内听道及岩骨中狭长的骨性管腔——面神经管,最后由茎乳孔出颅腔,分布至面部表情肌。因此,无论是缺血或炎症所引起的局部面神经组织水肿,都会促使神经功能发生障碍而出现面瘫。近几年的研究发现面神经炎主要由病毒感染所致,其绝大部分是由I型单纯疱疹病毒所致。此外,EB病毒、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也和面神经炎的发病有关。
目前面神经炎合并糖尿病在我国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高血糖可引起神经内皮细胞功能异常,毒性过氧化细胞因子、整合蛋白升高,造成神经细胞损伤、结构破坏,出现神经轴索萎缩并激活自身免疫反应产生神经自身抗体造成神经营养障碍。此外,升高的血糖阻碍神经轴索向前及返回物质的流动从而减慢神经传导速度。长时间的高血糖还会造成脂代谢异常,导致微循环障碍、自身免疫紊乱以及局部炎症反应。因此面神经炎合并糖尿病较一般面神经炎治疗棘手。
面神经炎常为急性起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20-40岁最多见,男性较多于女性。可伴耳后乳突区、耳内或下颌角疼痛,多为单侧,偶见双侧。症状可于数小时或1-2天内达高峰。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的完全性瘫痪,如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闭目不紧或不合;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口角偏向对侧,鼓腮漏气,咀嚼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之间,病侧的流涎、溢泪、瞬目动作明显减弱或消失。如乳突孔以上受损,影响鼓索神经时,尚有病侧舌前2/3味觉障碍,如镫骨肌以上受损时,则尚有味觉障碍和听觉过敏,膝状神经节受损时可见外耳道或鼓膜出现疱疹(Hunt综合征)。
面神经治疗早期应选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代表药物为地塞米松、泼尼松等,研究指出小剂量激素冲击疗法在减轻水肿缓解神经受压和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等方面均有积极作用。但糖尿病患者由于激素的不良反应在选择激素治疗方面具有一定局限性。
因面神经炎主要病理改变为神经水肿和脱髓鞘,故临床上常应用组织脱水药来帮助减轻水肿,代表药物为七叶皂苷钠和甘露醇。七叶皂苷钠是从七叶树科植物天师栗的干燥成熟种子中提取的一种含酯键的三萜皂苷,具有抗炎、抗渗出、增加静脉张力,加快静脉血流,促进淋巴回流,改善微循环,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同时无激素类不良反应。甘露醇也常作为辅助治疗,以强化脱水减压功效,疗效显著。此类药物可用于面神经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
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B族维生素可促进神经髓鞘恢复,常用的有B1、B12,常作辅助治疗。代表药物为甲钴胺,甲钴胺是甲基化维生素B12,系活性维生素B12,周围神经中的含量高,体内半衰期长,易于进入神经细胞内,其作为辅酶,能实现甲基的转移,可促进卵磷脂的合成,从而修复损伤的髓鞘,加速神经元的修复,提高神经传导速度,直接作用于损伤神经,能发挥最大药效使受损的神经恢复。
由于面神经炎的主要病因是潜伏在脑神经节的疱疹病毒(单纯疱疹型病毒和带状疱疹病毒)被激活所致,因此,临床上若由疱疹病毒引起的面神经炎运用抗病毒治疗疗效显著。
临床上治疗面神经炎的物理方法很多,包括高压氧治疗、电极脉冲、半导体激光疗法、红外线治疗、电磁疗等。高压氧治疗作为治疗面神经炎的一种重要方法,配合药物或针灸可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面神经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对于病变部位较浅(单纯性面神经炎),体质较好,没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来说,急性面神经有一定的自愈率。临床上常见的影响面神经炎开始恢复时间和预后的因素有基础疾病、营养不良、年龄、糖尿病。对于糖尿病病人而言,监测血糖水平,控制血糖对于防治面神经炎具有重要意义。
问题答案稍后见留言
目前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越来越高,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群中糖尿病检出率高达20.4%,老年糖尿病患者具有病情复杂、症状不典型、易发生低血糖等特点,因此,我们应该对老年糖尿病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文糖医对话框直接点击内容分类里的“老年糖尿病”或回复“老年糖尿病”、“病例分享”等关键词就能看到病例分享内容。
《漫话糖尿病》《糖尿病生活百科》
点击购买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