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针灸方法简称“动刺”,即在针灸施治的同时,配合适当的动态方式或结合其他外治方法配合治疗。其特点是将传统的中医药、针灸、推拿、气功、体育疗法、心理疗法及音乐色彩疗法、气味嗅入(或吸入)疗法等巧妙地融为一体,注重整体与形态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黄帝内经》“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的学术思想。
现将针灸临床能体现动刺的种种做法简述如下。
1叩头或干梳头(延伸至后发际的健脑、供血穴)
失眠、脑萎缩、记忆力下降者在远端神门、内关、悬钟、大钟、三阴交等镇静宁神、健脑益智穴位行针时可以配合运用,以增强疗效。
2张口抹面
面部疾病如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痉挛、三叉神经痛、下颌关节炎、腮腺炎等,均会不同程度出现面部不适、张口困难。在远端穴位合谷、内庭、太冲行针时,嘱患者反复张口、闭口,并用一只手反复抹擦患侧面部,可促使面部气血流通,开口度扩大。
3挤眉弄眼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有不能蹙额、皱眉,眼闭合不全的体征。在远端合谷、太冲、申脉、照海行针时,不妨令患者反复做上述难以做到的动作。刚开始可能不会有什么成效,但坚持几次后就会见到起色。
4搓耳前三穴(门、宫、会)
治疗中耳炎、耳鸣、突发性耳聋时,耳朵局部穴位先针先取,远端外关、足临泣行针时运用。搓擦用力要重、速度要快,使耳朵内外发热、发麻。
5鸣天鼓
“鸣天鼓”本是八段锦中的一节,在针灸治疗耳鸣、耳聋时,可以为我所用。在耳周局部腧穴取针之后,于远端穴(如中渚、外关、足临泣等)处行针,让患者双手掌心捂住耳朵,指尖向后,反复放开、按紧(或掌心捂耳不放开,用拇指以外的四指拍打后枕部,或只用食指、中指弹击后枕部),使耳中发出震响。有疏调耳部经络之气、补肾填精的作用。
6耸鼻、呼气、吸气
伤风感冒鼻塞不通气、面瘫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的状态下配合运用(邻近穴风池、通天,远端肺俞、合谷)。
7闭气或深呼吸
行针中配合闭气或深呼吸,但不同于呼吸补泻法。呼吸补泻法仅限于进针或出针时的呼吸状态,而动刺中的闭气或深呼吸是在行针过程中实施。适用于与气有关的病证,如嗳气、呃逆、反酸、恶心欲呕等,针刺翳风、膻中、膈俞、气冲、内关、公孙时。
8令其咳嗽
本法本来是古人进针时的配合动作(山东中医药大学高树中教授常用,德国人也用),现在用于针治咳嗽、哮喘兼痰多,或有痰不易咳出者,可嘱患者在中脘、丰隆穴行针时轻轻咳嗽。其效应是痰多者可促使其排净,不易咳出之痰变得易于咳出。本法也适用于慢性咽炎、梅核气患者。
9鼓腮、弄舌(舌操)、叩齿
三种动作都在口腔中进行。鼓腮适用于面神经麻痹患者,一边鼓腮,一边还要用一只手的大指和其余四指按压面颊。弄舌适合于舌强不语或中风失语者。方法是:将舌头伸出口外又及时收回;舌头向口角两边不停地摆动、搅海;或用舌尖抵上腭、一侧的面颊,左右交替,反复进行。叩齿适用于牙痛,尤其是对伴有牙根松动的肾虚牙痛效果更佳(年上半年有一段时间笔者左上牙痛、牙根松动,学校医院转诊单,但后来坚持按压穴位内庭、太溪,同时叩齿一段时间后不知不觉好了)。
10吞咽动作
针刺局部的天突和远端的列缺、照海穴,行针中配合吞咽动作,主要适用于针灸治疗各种咽喉部位病变。诸如咽喉肿痛(急性扁桃腺炎)、慢性咽喉炎、咽干喉燥、声带麻痹、声音嘶哑、梅核气、食道癌等。动刺的结果,患者常常会感到咽喉湿润、疼痛减轻、吞咽动作较针前顺利。笔者经常一个人连续讲课少则三五天,多则十多天,常做床上八段锦“咽津”。
11颈部活动(操)
针灸治疗落枕、颈椎病过程中运用,医者一边在远离病变部位处的腧穴上(例如阳陵泉、后溪、悬钟穴)行针,一边嘱咐患者活动相应关节(越是不敢做的动作越要做)。可大大提高疗效,缩短疗程(注意病理性体位下的阿是穴及远近结合动刺法)。
12肩部活动
肩关节(周围)炎治疗过程中,医者一边在远离病变部位处的腧穴上(例如阳陵泉、中平穴)行针,一边嘱咐患者活动相应肩关节(越是不敢做的动作越要做),可大大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13胸胁侧转身、捶打或深呼吸(咳嗽)
对于胸胁满闷和扭挫伤,在远端内关、支沟、阳陵泉针刺过程中,配合实施。《吉林中医药》年第3期报道:针刺患侧内关穴治疗胸部挫伤30例。呼吸补泻之泻法常规针刺,配合深呼吸和转体活动,留针10分钟。结果:痊愈26例(86.6%),显效4例。若配合针刺阳陵泉穴,疗效更佳。
14捏按乳房
针灸治疗产后乳少、急性乳腺炎,疗效肯定。如果能在针刺膻中、乳根、内关、肩井、梁丘、足三里等穴的行针过程中,令患者双手有规律地捏按双乳,对疏通乳部经络气血、促进乳汁分泌并顺利排出,大有裨益。用光明、足临泣退乳时也应如此。
15揉摩脘腹
针治消化系统病证,例如胃脘痛、急性胃肠炎、大便秘结等,如能在支沟、梁丘、足三里、三阴交行针时配合揉摩脘腹,将会促进胃肠蠕动,通调腑气,变“不通则痛”为“通则不痛”。上腹部以中脘穴为中心,中腹部以肚脐为中心,下腹部以关元穴为中心。当然,揉摩脘腹绝大多数情况下应按顺时针方向操作,切不可倒行逆施(“肠易激”例外)。
16腰部的各种活动或深呼吸(咳嗽)
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治疗时运用,医者一边在远离病变部位处的腧穴上(例如水沟、后溪、阳陵泉、委中穴)行针,一边嘱咐患者活动腰部(越是不敢做的动作越要做)。也可以配合深呼吸或咳嗽,可大大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17收提肛门(撮谷道)
针刺承山穴行针中要求患者配合做收提肛门的动作,显然是治疗肛门病证如脱肛、痔疮的需要(笔者痔疮常发,年在西非贝宁还做过一次手术,术后3年复发。但自从年开始穴位保健后,至今十几年没有复发过)。这一动作不仅要在针刺中做,在艾灸百会穴时也应该做。不但有较好的即时效果,也有较好的远期疗效(清·乾隆皇帝几十年坚持撮谷道,得以享89岁高龄,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18下肢活动
瘫痪患者头针治疗中被动活动或带针行走,先行针几分钟,再行走几分钟,直至出针(中间可适当休息)。
19跺脚或叩击足跟、足底
脚底痛、跟骨骨刺、扁平足等在针刺健侧太溪、照海、复溜穴行针过程中,可嘱患者不断地跺脚,或脚前掌着地不动,足跟快速、反复地叩击地面。由于针灸治疗这些病以取足少阴肾经经穴为主(肾主骨、肾经分支别入跟中),在患足针刺留针中不便进行活动,故可以根据全息论的理论,按左右对应选穴法和上下对应选穴法,在健侧足部取穴针刺或同侧腕关节取大陵穴针刺,而后按常规进行跺脚或叩击足跟、足底动刺法。
本文选自《针灸解惑》
……以下是广告时间……
给大家推荐《针灸解惑(第2版)》,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本书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王启才教授在多年探索针灸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的针灸医学中常见的个学术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属于疑难而令人费解的问题;有的属于含糊不清或于理不通的问题:有些属于分歧纷纭、自相矛盾的问题;有的甚至还是明显的错误问题。只是数千年来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统一认识,更谈不上合理解决。作者对这些内容进行了阐释、修订、充实和纠正,立意明确,说理清楚,且言之成理。
(扫码下单)
END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针灸解惑》,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作者:王启才。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源:Pixabay。小编-,欢迎投稿唠嗑。
觉得不错请点赞!
大家都在看↓
我父亲刘邵武的“三部六病”之路
如果用了承气汤,病人反而说胡话该怎么办?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