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面痛?
“面痛”为中医病名,相当于西医的三叉神经痛,是以眼、面颊部等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出现短暂的放射性、烧灼样抽掣疼痛为主症,无感觉缺损等神经功能碍。中医又称“面风痛”、“面颊痛”。多发于40岁以上女性,多由外感邪气、情志不调、外伤等因素引起局部气血不通而发病。
临床表现
1.通常表现为一侧的下颌、牙齿、牙龈、嘴唇、眼部、前额等部位出现电击样、针刺样、刀割样或撕裂样疼痛,很少出现两侧同时疼痛,疼痛可以局限在一点,也有可能范围较广。
2.触摸脸部、咀嚼食物、说话或刷牙会引起疼痛,每次疼痛发作持续几秒钟到几分钟不等。
3.三叉神经痛患者大多数病程较长,随着病程的迁延,发作次数逐渐增多,发作时间延长,间歇期缩短,甚至持续发作,很难自愈,常使得患者情绪低落、痛苦不堪,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交活动。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本病外因多以风邪为主兼挟寒、湿、热诸邪上犯头面经络,阻遏清阳之气,阻碍气血运行,不通而痛。内因则多见于痰浊、瘀血等内阻,致使经气不利,逆上而发;或由情志内伤,肝火、胃火循经上炎,上扰清窍,清窍不利而发;也可由于年老体弱,气血亏虚,脉络失养,清阳之气不能上达而发。即所谓:“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的疗效在治疗面痛方面广受认可。取穴主要以局部取攒竹、四白、下关、地仓等穴为主,远端配合合谷、风池穴,以疏通面部经络,祛风活血止痛。
攒竹
位于面部,眉头凹陷中,眶上切迹,约在目内眦直上。
功效:祛风明目,疏通局部经气。
主治:主治头痛,目眩,目翳,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近视,眼睑瞤动,眉棱骨痛,及急、慢性结膜炎,面神经麻痹等。
四白
位于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功效:祛风明目,疏通局部经气。
主治:目疾、头痛、眩晕、面痛。
地仓
位于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功效:舒筋活络。
主治:口歪,流涎,眼睑瞤动动。
下关
位于头部侧面,耳前一横指,颧弓下陷处,张口时隆起,闭口取穴。
功效:祛风清热,消肿止痛。
主治:牙痛、三叉神经痛、张嘴困难、口眼歪斜、颞颌关节炎等。
风池
位于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功效:袪风解表,清头明目,通脑活络。
主治:失眠,癫痫,头面五官病症,感冒,热病。
合谷
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功效:祛风清热,活血行气。
主治:恶寒发热,无汗,汗多;痛经,经闭,滞产,上至疼痛不遂。
临证医案
王某,男,27岁,1周前缘不明原因出现左侧面部疼痛感,以吃饭洗脸时疼痛加剧,呈针刺性疼痛,服用药物治疗后效果较差,无面瘫病史。遂来就诊,症见:左侧面部疼痛,呈针刺样,双眼闭合全,皱眉额纹等深,口角无歪斜,鼻唇沟等深,无恶寒发热,纳眠可,二便调,舌暗有瘀斑,苔薄白,脉弦。
中医诊断:面痛(瘀血阻络)
西医诊断:三叉神经痛
治法:化瘀通络,祛风止痛
治疗经过:针刺双侧四白、内关、手三里,痛侧地仓、听会、颊车、风池、太阳,再刺承浆、水沟、印堂、百会。留针25min,出针后于痛侧下关、听宫、听会各注射0.2ml维生素B12+维D2果糖酸钙混合液,隔日再针。1周后面痛悉除。
按语:患者因不明原因淤血内阻于面部,“不通则痛”而出现左侧面部疼痛感,舌暗有瘀斑,苔薄白,脉弦均为淤血阻络之象,故治疗上当以化瘀通络为法,四白、地仓、听会、颊车、风池、太阳为局部取穴,以疏通局部经络气血;内关为心包经腧穴,具有宽胸豁痰,下气止痛之效;手三里为阳明经腧穴,阳明经多气多血,针刺阳明以疏调全身气血;水沟、印堂、百会为督脉腧穴,针刺以调督醒神,通阳散结止痛。承浆为任脉腧穴,增强理学化瘀之功。维生素B12+维D2果糖酸钙混合液具有止痛作用,进一步促进疗效。
参考文献
[1]李滋平.岭南针药相须流派精要传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陈传兰,吴远华.祛风散寒通络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经验[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9(16):65-67
图文编辑:李南臻
初审:马瑞霞
审核:马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