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因与机制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主要病因包括缺血性与出血性卒中。
急性前庭综合征(AVS)和发作性前庭综合征(EVS)是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最主要的前庭综合征类型。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病灶若累及前庭神经核复合体、前庭小脑、前庭丘脑、前庭皮层等中枢前庭结构,或损害前庭-眼动、前庭-脊髓及前庭-小脑等联络通路,则会产生头晕、眩晕及姿势平衡障碍等前庭症状。
2临床表现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通常伴随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症状与体征,包括意识障碍、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交叉性瘫痪或感觉障碍等。
2.1小脑病变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小脑病变是引起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最常见的受累部位,据统计约11%的小脑梗死患者仅表现为孤立性眩晕,而缺少构音障碍或肢体辨距不良等典型症状体征。
2.1.1PICA梗死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2.1.2AICA梗死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2.1.3小脑上动脉梗死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小脑上动脉供血区域通常不累及前庭结构,很少引起眩晕与眼震。
2.1.4小脑出血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2.2脑干病变引起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脑干部位病变除了引起头晕、眩晕及失衡症状外,通常伴随邻近结构损害相关症状和体征。
2.2.1延髓梗死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延髓背外侧梗死因累及前庭神经下核与内侧核常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及失衡,而邻近脑神经核及传导束受累可引起病灶同侧霍纳征、面部及躯干交叉性痛温觉减退、声音嘶哑、吞咽障碍及肢体共济失调等。
2.2.2脑桥梗死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近1/3的脑桥被盖部梗死患者可出现眩晕、眼震、霍纳征、水平凝视麻痹及偏身共济失调。
2.2.3中脑梗死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2.2.4脑干出血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2.3丘脑病变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丘脑损害主要表现为感知与姿势异常。
2.4前庭皮层病变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前庭皮层病变很少出现持续性旋转性眩晕,而多表现为摇摆性眩晕、定向障碍、姿势不稳或失衡。
2.5短暂性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短暂的孤立性头晕或眩晕发作不符合典型TIA诊断标准,但作为后循环梗死前驱或首发症状并不少见。
3辅助检查
3.1影像学检查常
用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CT、头颅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血管成像(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头颅CT是排查疑似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的首选检查项目。
头颅MR弥散加权成像(DWI)是目前诊断急性后循环梗死的影像“金标准”,其对颅后窝急性梗死病灶识别能力明显优于头颅CT,但仍有约15%~20%的急性期后循环梗死(不超过48h)者无法被其识别,部分直径小于1cm的梗死病灶可能会被遗漏。
MRA和CTA均可提供有关颅内外血管闭塞或狭窄信息。
3.2前庭功能检查
前庭功能检查主要用于评估前庭功能受损侧别、部位及严重程度,但由于其结果存在一定假阳性,故不能仅根据单项前庭功能异常定位诊断外周或中枢性病损,应根据临床表现及其他相关检查结果综合评估。常用的检查项目包括眼震视图、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温度试验等。
3.3其他检查
相关指南推荐进一步完善心脏超声、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发泡试验等检查项目评估其他卒中病因。
4诊断与鉴别诊断
4.1与表现为AVS的非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疾病鉴别
4.1.1前庭神经炎及急性单侧前庭病:
4.1.2突发性聋伴前庭功能损害:
4.1.3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4.2与表现为EVS的非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疾病鉴别
4.2.1MD:
4.2.2前庭性偏头痛(VM):
5治疗
5.1对症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抗组胺药物、苯二氮?类与止吐药物,在前庭症状改善后应尽快停用上述药物,以避免损害前庭中枢代偿恢复能力。
5.2对因治疗
根据相关指南推荐对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患者早期积极进行对因治疗,缺血性卒中应依据病情选择静脉溶栓、血管内介入治疗、抗血小板或抗凝等改善脑血循环治疗,以及给予他汀类药物、神经保护等其他治疗方案;对于出现神经功能恶化或脑干受压的小脑梗死或出血者,无论有无脑室梗阻致脑积水的表现,均应尽快手术干预。
5.3预防治疗
根据相关指南推荐对缺血性卒中或TIA所致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开展卒中二级预防,包括选择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预防卒中复发,积极控制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及糖尿病、吸烟、睡眠呼吸暂停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
5.4康复治疗
对于存在前庭功能障碍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患者,前庭康复治疗(VRT)有助于促进中枢前庭功能重塑、减少失衡感和振动幻视、提高移动过程中平衡功能、动态视敏度及整体状态。中枢前庭功能障碍的前庭康复治疗应强调头眼运动与步态平衡性活动同步训练,并建议物理训练联合药物治疗,有助于改善治疗依从性和预后。常用药物包括倍他司汀、银杏叶提取物(EGb),有助于加速前庭代偿,促进前庭康复,建议疗程3~6个月。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年第4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10.3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