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心烦、睡不好
工作、生活、一团糟
压力、紧张、侵袭来
舒缓、减压、有妙招
心情不好、工作压力大、作息不规律,会睡眠不好,头颈部肌肉放松不够就会紧张痉挛,就会产生头痛。
小编今天针对不同部位的头痛介绍腧穴配方,可以配合各种中医外治法,均能有效缓解头痛。
前额痛取:
印堂(1)、上星(2)、百会(3)、头维(4)、阳白(5)、攒竹(6)、合谷(7)、内庭(8);
偏头痛取:
太阳(9)、丝竹空(10)、阳白(5)、头维(4)、风池(11)、外关(12)、足临泣(13);
后枕痛取:
风池(11)、百会(3)、攒竹(6)、天柱(14)、后溪(15)、昆仑(16);
头顶痛取:
百会(3)、上星(2)、印堂(1)、攒竹(6)、风池(11)、太冲(17)、涌泉(18);
偏正头痛取:
头维(4)、阳白(5)、风池(11)、百会(3)、印堂(1)、太阳(9)、外关(12)、合谷(7);
全头痛取:
百会(3)、风池(11)、印堂(1)、太阳(9)、阿是穴。
各部头痛均用指压、按摩、针刺、皮肤针叩刺或三棱针点刺。
穴位:印堂(1)
印堂,经外穴名。出《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间。布有滑车上神经的睑上支,两侧有额内侧动、静脉分支。主治头痛、眩晕、感冒、目痛,鼻衄,失眠,小儿急、慢惊风,产后血晕,以及鼻炎,高血压等。沿皮刺0.5-1寸。艾条灸5-10分钟。上星(2)
上星,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神堂。属督脉。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布有额神经分支,额动、静脉分支及颞浅动、静脉分支。百会(3)
百会穴,人体穴位,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归属督脉,别名“三阳五会”。《采艾编》云:“三阳五会,五之为言百也”,意为百脉于此交会。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百脉之会,百病所主,故百会穴的治症颇多,为临床常用穴之一。头维(4)
头维穴,经穴名,别名颡大穴。出《针灸甲乙经》。此穴为足阳明胃经在头角部的腧穴,是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之交会穴。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另说“在额角发际,本神旁一寸”(《太平圣惠方》)。在颞肌上缘帽状腱膜中;有颞浅动、静脉的额支;布有耳额神经的分支及面神经额、颞支。主治头目病证,头痛,目眩,口痛,流泪,眼睑瞤动。平刺0.5~1寸。阳白(5)
阳白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阳维之会。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一说“在眉上七分,直瞳子”(《针灸集成》)。布有额神经外侧支和额动、静脉外侧支。主治前额痛,目眩,目痛,眼睑瞤动,及近视,夜盲症,面神经麻痹,眶上神经痛等。
攒竹(6)
攒竹,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眉头、眉本、员在、始光、夜光、明光、光明、员柱。属足太阳膀胱经。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和额动、静脉。主治头痛,目眩,目翳,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近视,眼睑瞤动,眉棱骨痛,及急、慢性结膜炎,面神经麻痹等。沿皮刺0.5-1寸,或点刺出血。合谷(7)
合谷穴,出《灵枢?本输》。别名虎口。属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而有桡神经浅支,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并有手背静脉网,近侧为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内庭(8)
内庭穴,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阳明胃经。荥(水)穴。在足背,当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外侧支之趾背神经和足背静脉网。主治发热,头痛,牙痛,口,鼻衄,咽喉肿痛,腹痛,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便血,瘾疹,足背肿痛等。直刺0.5-0.8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太阳(9)
太阳穴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在两眉梢后凹陷处。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出《银海精微》。别名前关、当阳。本穴位置原载:“在外眦五分是。”《圣济总录》:“眼小眦后一寸。”《奇效良方》:“在眉后陷中,太阳紫脉上。”今多据《圣济总录》结合《奇效良方》等,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布有耳颞神经,面神经,颧颞神经,以及颞筋膜间静脉丛,颧眶动、静脉,颞深动、静脉。主治头痛,偏头痛、感冒、眩晕、牙痛,目赤肿痛,及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等。直刺0.5-0.8寸,或点刺出血。丝竹空(10)
丝竹空,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巨髎、目髎。属手少阳三焦经。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布有面神经颧支,耳颞神经分支和颞浅动、静脉的额支。具有疏风清热,明目安神的功效,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目翳,眼睑瞤动,视物不明,癫痫,恶风寒,眼睫毛倒等。沿皮刺0.5-1寸。
风池(11)
风池,最早见于《灵枢?热病》篇,在《谈谈穴位的命名》中这样说:“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头顶之上,惟风可到,风池穴在颞颥后发际线者中,足少阳、阳维之会,主中风偏枯,少阳头痛,乃风邪蓄积之所,故名风池。”外关(12)
外关,经穴名。出《灵枢?经脉》。属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之前臂骨间背侧神经,正中神经之骨间掌侧神经,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和前臂骨间掌侧动脉本干。主治感冒,头痛,发热,耳鸣,耳聋,目痛,咽肿,口眼斜,瘰疬,胸胁痛,手颤指麻,肘臂屈伸不利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足临泣(13)
足临泣,经穴名。《灵枢?本输》原名临泣。《圣济总录》名足临泣。属足少阳胆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带脉。输(木)穴。在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跖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分支和足背动、静脉网,第四跖骨背动、静脉。主治胁肋痛,目眩,偏头痛,目外眦痛,乳痈,疟疾,月经不调,足跗肿痛等。天柱(14)
天柱穴,出《灵枢?本输》。属足太阳膀胱经。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布有枕大神经干和枕动、静脉干。主治头痛,项强,目赤痛,咽喉肿痛,鼻塞,肩背痛,小儿惊癫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后溪(15)
后溪,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手太阳小肠经。输(木)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第5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布有尺神经手背支,指背动、静脉及手背静脉网。主治头痛项强,落枕,目赤肿痛,耳聋,耳鸣,鼻衄,癫痫,疟疾,黄疸,盗汗,腰背腿痛,肘、臂、手指挛急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昆仑(16)
昆仑穴,出《灵枢?本输》。别名下昆仑。属足太阳膀胱经。经(火)穴。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布有腓肠神经,小隐静脉及外踝后动、静脉。主治头痛,目眩,项强,鼻衄,腰痛,脚跟痛,小儿癫痫,难产,胞衣不下,下肢麻痹或瘫痪,及坐骨神经痛,足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太冲(17)
太冲,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厥阴肝经。输(土)、原穴。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布有腓深神经的分支,足背静脉网及第一跖骨背动脉。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癫痫,目赤肿痛,胁肋胀痛,黄疸,疝气,遗溺,尿闭,遗精,崩漏,闭经,滞产,小儿惊风,脚软无力,以及肝炎,高血压,精神分裂症等。
涌泉(18)
涌泉,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别名地冲。属足少阴肾经。井(木)穴。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与后三分交点上。布有第二趾底总神经,深层为足底弓。主治昏厥,头顶痛,眩晕,喉痹,衄血,舌平,失音,小儿惊风,癫痫,足心热,五趾尽痛,及休克,中暑,神经衰弱,高血压,精神分裂症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一个好的方法技巧一定源于一个好的理论知识
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