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
与感染性疾病不同,对于大多数所谓功能性精神障碍,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确切病因与发病机制,也没有找到敏感、特异的体征和实验室异常指标(生物学指标)。但我们知道,精神障碍与其他躯体疾病一样,均是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精神障碍的生物学因素
影响精神健康或精神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大致可以分为遗传神经发育、感染、躯体疾病、创伤、营养不良、毒物等。这些致病因素可能相互作用,并在不同个体起不同的作用,这里仅列举遗传、神经发育、环境、感染与精神障碍的关系。
1.遗传与环境因素
人们早就认识到基因是影响人类和动物正常与异常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我们对所谓“功能性精神障碍”进行了家族聚集性研究,包括从了解这些障碍的遗传方式、遗传度到基因扫描等,共同的结论是:这些疾病具有遗传性,是基因将疾病的易感性一代传给一代。
一般认为,这些疾病是由多个基因,甚至微效基因的相互作用,使危险性增加,加上环境因素的参与,产生了疾病。
在多基因遗传病中,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了某一个体是否患病,其中,遗传因素所产生的影响程度称为遗传度。需要强调的是,即使有较高的遗传度,环境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严重程度、表现特点、病程及预后等方面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神经发育异常
神经发育学说认为,神经发育障碍患者的大脑从一开始就未能有正常的发育。遗传因素以及早期环境因素干扰了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导致神经元增殖、分化异常,突触过度修剪或异常联系等。共同表现为脑结构和功能可塑性改变,包括额叶、颞叶内侧及海马等脑区的灰质和白质减少和体积缩小等。早期的表现可能仅为轻度异常,如轻度认知功能损害,青春期后可能表现较为严重的异常。
3.感染
早在20世纪早期,我们就已知道感染因素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精神障碍。例如通过性传播的梅毒螺旋体首先引起生殖系统症状,在多年的潜伏后,进入脑内,导致神经梅毒。神经梅毒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的退行性变,表现为痴呆、精神病性症状及麻痹。
二、精神障碍的心理、社会因素
应激性生活事件、情绪状态、人格特征、性别、父母的养育方式、社会阶层、社会经济状况、种族、文化、宗教背景、人际关系等均构成影响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社会因索既可以作为原因因素在精神障碍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如急性应激性精神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等;也可以作为相关因素影响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如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甚至是精神分裂症等;还可以在躯体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如心身疾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