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14日,在《中华儿科杂志》的指南巡讲会议中,医院儿科的杜忠东教授就川崎病发病机制及诊治研究进行了发言,笔者将内容整理如下。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急性自限性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
1.川崎病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1)发热持续5天以上(含经治疗5天以内);
(2)双眼结膜充血;
(3)口唇发红、草莓舌、口腔和咽喉粘膜充血;
(4)多形性皮疹;
(5)四肢末端变化,急性期手足硬性肿胀、掌末及指趾端充血;恢复期指趾端甲床皮肤移行处有膜状脱皮;
(6)急性期出现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胀;
(7)卡巴红肿是否会加入诊断标准,需进一步证实。
2.川崎病的其他表现有哪些?
(1)消化系统:腹泻、呕吐、腹痛、肠梗阻、黄疸、血清转氨酶值上升;
(2)血液:WBC增多、PLT增多、ESR增快,CRP阳性;
(3)尿:蛋白尿、沉渣中白血球增多;
(4)皮肤:BCG接种部位红/结痂、指甲出现横沟;
(5)呼吸系统:咳嗽、流鼻涕
(6)关节:疼痛、肿胀;
(7)神经系统:脑脊液中单核细胞增多、惊厥、意识障碍、面神经麻痹、四肢麻痹。
3.不完全川崎病有哪些临床特点?
(1)不完全川崎病在<6个月的婴幼儿更多见。少数小婴儿临床表现为发热。对于<6个月、发热持续7天以上,同时有系统组织炎症的实验室指标而不能用其他发热疾病解释时,应做超声心动图检查;
(2)「易激惹」,即不能安抚的烦躁、哭闹不安,这种「易激惹」现象较其他炎症性疾病更突出;
(3)主要临床表现的一些特点:颈部淋巴结肿大仅限于胸锁乳突肌前沿。球结膜充血时,出现虹膜周围环状无血管区。口腔粘膜可高度充血但罕见溃疡;
(4)接种卡介苗部位再现红斑硬结;
(5)急性期阴囊和(或)腹股沟皮肤潮红,亚急性期阴囊和(或)腹股沟出现脱皮;
(6)尿道口黏膜充血;
(7)可有轻度虹膜睫状体或前葡萄膜炎(裂隙灯下可见前房漂浮细小絮状物);
(8)病程中出现不能用其他疾病解释的心脏杂音、心包积液或充血性心力衰竭;
(9)出现其他部位(非冠状动脉)中型动脉瘤。
4.川崎病治疗中经常遇到几个问题
(1)急性期的治疗方案是?
首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剂量为2g/kg单次应用。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常用使用阿司匹林剂量30~50mg/mg/d,2~3天或最晚14天热退后,剂量改为3~5mg/kg/d持续使用2个月直至冠状动脉内径恢复正常,防止冠状动脉瘤内血栓形成,单纯使用阿司匹林不能减低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发病率。
注:新研究显示,在急性期使用阿司匹林时,通过30~50mg/kg/d与3~5mg/kg/d对照研究,其并没有明显差异,在早期可使用3~5mg/kg/d预防。
激素:根据Newburger等报道,<10天的新发川崎病患儿,IVIG及阿司匹林基础上加甲强龙30mg/kg单次冲击疗法显示,虽使用后热程短,CRP恢复快,但很容易出现无反应型川崎病。是否使用激素,现在争议较大。
Imflimb等细胞因子阻滞剂(目前国内暂时没有)。
(2)慢性期的治疗方案是?
溶栓;
介入性治疗;
搭桥手术;
其他:分子搭桥。
(3)其他治疗
Infliximab:TNF-a阻滞剂;
Ulinastatin:尿胰蛋白酶抑制剂;
CyclosporinA(环孢霉素);
血浆置换:在日本,血浆置换已成为治疗川崎病的治疗方法之一;
Remicade(IL-6拮抗剂)。
注意:关于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川崎病患儿在发病10天内接受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2g/kg及阿司匹林口服标准治疗,无论一次或分次注射后48小时患儿体温仍高于38℃,给药2~7d甚至2周内再次发热,并符合至少一项川崎病诊断标准者,即为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
5.心血管并发症有哪些注意的要点?
(1)心血管并发症主要以冠状动脉瘤为主要特点,需随时复查超声心动图,观察动脉瘤的发生及转变;
(2)动脉瘤发生后,其动脉瘤转归时,会有很大程度的转变,比如冠状动脉狭窄;
(3)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动脉瘤的发生>正常川崎病动脉瘤的发生;
附:冠状动脉病理改变
(1)第一阶段(0~9天):小动脉周围炎,可见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心瓣膜炎症及房室传导系统验证;
(2)第二阶段(12~25天):中型有肌层动脉的全血管炎伴动脉瘤形成及血栓,也可见到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和瓣膜炎症;
(3)第三阶段(28~31天):冠状动脉和其他中型动脉内皮增生,血管壁的急性炎症反应消退;
(4)第四阶段(40天以后):动脉内膜瘢痕形成,部分血管狭窄。
编辑:周萌萌
题图来源:Shutterstock
投稿及合作:zhoumm
dxy.cn推荐阅读: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要点有哪些?
皮疹、血小板减少,患儿的病因可真难想到!
患儿右下腹痛伴呕吐,你的诊断是?
发热+腹痛+呕吐,诊断居然是……
参考文献
[1]YangHM,Du,FuPP,EuropeanjournalofPedlatrics,;(12):-.
[2]MakinoN,NakamuraY,JEpidemiol.;25(3)-45.
[3]DuZD.EtalPedatrInfectDisJ.;26(5):-51.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