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中医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宝贵经验总结。广大人民群众在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防病治病的方法,形成了众多中医特有的使用疗法。
刺络放血疗法是指用三棱针等工具,刺破体表一定部位,放出适量血液或体液,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中医疗法。《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与弟子过虢国,治疗太子尸厥症,令其弟子子阳“砺针砥石”,在太子头顶百会穴处针刺出血,太子即醒。
刺血疗法演变历史
刺血疗法历史悠久,其起源可追溯到史前文化时期,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远古时期
远在石器时期,古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由于环境和劳动条件恶劣,身体常常会被尖石和荆棘碰撞,有时甚至被碰伤出血。但有时在碰撞及流血后,却因此使某些原有的病痛减轻或消失(如一些经久不愈的头痛,筋骨酸痛等)。显然,这种出于偶然的经验,最初不可能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在若千年、若干次的相类似经历不断重现时,这种源于实践的经验,就会促使人们注意到身体的某些部位,通过人为的刺激或使之出血,可以收到医治疾病的效果,这样便有了最古老的朴素的放血疗法经验,应运而生便有了最原始的石制医疗工具——砭石,《说文》:“砭,以石刺病也。”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期,人们还学会了用动物骨骼和竹子,做成象石针一样的针具来治疗疾病。到了仰韶时期,黄河流域发展了彩陶文化。陶器的出现,使人们有可能利用破碎的陶片代替砭石,进行刺血等医疗活动。
先秦两汉时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到先秦两汉时期,在砭石的基础上,针具的制造渐趋精巧,出现了金属针具。《内经》中称作“九针”。在大量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古代医家不断总结经验,产生了针刺放血疗法的理论。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就对刺络放血非常重视,书中对放血疗法的原则、瘀血阻络的诊断、适应证、取穴及操作手法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如《素问.血气形志篇》说:“凡治病必先去其血。”《灵枢.小针解》篇中还提出了“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苑陈则除之.....的治疗原则。《灵枢.官针》中“络刺”、“赞刺”、“豹文刺”等刺法,虽针具、方法不尽相同,但都属于刺络放血疗法的范畴。《灵枢.血络论》还进一步阐明刺血法的应用范围,如血脉“盛坚横以赤”、“小者如针”、“大者如筋”等,并指出有明显瘀血现象的才能“泻之万全”。总之,《黄帝内经》中记载了许多络的适应证和禁忌症。据统计,明确指出刺血疗法的论述就有40多篇,从而形成了经络与气血学说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刺血疗法的理论基础。
汉唐宋时期
《黄帝内经》以后,历代医家不断摸索、总结并掌握了针刺放血的许多方法。汉代名医华佗曾用针刺出血,治疗曹操的“头风眩”。《新唐书·则天武皇后传》记载唐代侍医张文仲、秦鸣鹤,用针刺百会及脑户出血,治愈了唐高宗李治的风眩,目不能视症。宋代名医娄全善,曾治一男子喉痹,于太溪穴刺出黑血半盏而愈。刺络放血,虽在《内经》里就有大量论述,唐宋以前也有不少关于放血治病的记载与传说,但直到金元时代,针刺放血才正式发展成为流派,趋于成熟。
金元时期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非常重视放血泄热、驱邪。他在“药略”中说:“大烦热,昼夜不息,刺十指间出血,谓之八关大刺。”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出血泻热,治实热证的方法。又如他治疮疡以“砭射之”,"石而泄之”;治太阳中风刺至阴出血;刺热无度不可止,于陷谷放血;治腰痛不可忍,刺委中、昆仑放血;刺百节疼痛,刺绝骨出血;治金丝疮(即红丝疗),"于疮头截经而刺之,以出血”等。
攻下派代表人物、金代著名医家张从正师承刘完素放血之术,进一步发展了此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不少疑难危证,张氏常用刺络泄血而取效,他说:"出血之与发汗,名虽异而实同。”认为泄血除热,攻邪最捷。张氏刺络泄血的学说,是继承《灵枢·小针解》"菀陈则除之”的治则发展而来的。他认为气血宜辨多少,泻络当重“三多”。指出“治病当先识其经络”、“血出者宜太阳、阳明,盖此二经血多故也。少阳一经不宜出血,血少故也。”
张氏审证精详,胆识过人,在针灸临床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泻络“三多”风格,即运用徘针多,放血部位多、出血量多。治湿癣,"于癣上各刺百余针”。除了在病变部位上多点刺放血外,还用多穴位放血,如对日疾实热,红肿赤痛者,必刺神庭、上星囟会、前顶、百会五穴放血。
张氏放血量多,有的以升斗计数,有的则以杯盏作计量单位,如“出血二杯”、“血出约一盏”等。张氏娴于刺络放血,胆大却又不滥用,在施术时有明确的禁忌症,他认为刺络放血法主要是用于各种实热火证。而虚寒证则不宜使用,如他“雀目不能夜视及内障,暴怒大忧之所致也,皆肝主目,血少,禁出血。”除此之外,张氏还指出在出血之后,应忌“兔、鸡、猪、狗、酒、醋、湿面,动风生冷等物,及忧忿劳力等事”的具体禁忌。
元代医家王国瑞在其《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指出针刺太阳出血可以治眼目暴赤肿痛,眼实红”;针刺委中出血可以治疗“浑身发黄”、“风毒瘾疹,油身瘙痒,抓破成疮”、“膏盲雀目”、“视物不明”等疾病。
明清时期
明代著名医家薛己无论对针刺法或灸嫡法,均有自己较为成熟的见解,其中针刺法多用于外科急证,且以破脓放血的攻破法为主,通过泻邪的作用,达到治疗效果。
清代郭志邃著《痧胀玉衡》是刺血治疗急症的专著,书中提倡用刮痧放血法治疗痧证。
民国年间
民国年间,温主卿于《中国简明针灸治疗学》一书中的“防痧分经诀”一节里提出了对于不同经脉的痧证,取相应的四肢末端穴位予以“防痧”,即放血治疗。
我院当代刺血传承
我院自开设刺血诊疗项目以来,疗效确切,得到了广大患者认可,提高了病患对诊疗的满意率。
刺血团队介绍
黄燕燕:
刺血科主任。-师从安徽王氏刺血大家王峥老师,十余年以来潜心钻研刺血疗法,擅长三棱针刺血治疗头痛头晕,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炎及荨麻疹湿疹等多种皮肤病。
俞伟卫:
小针刀学术带头人,上虞区中医药学会委员。师从王峥老师、杨米雄教授、高雨针刀等。工作十余年,擅于运用针灸、柔性正骨、小针刀、刺血及中医经方治疗:腱鞘炎、肩周炎、颈椎病、腰突症、膝关节病。
朱利琴:
刺血疗法学科带头人,上虞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从事中医针灸工作十余年。年始师承安徽王氏刺血疗法大家王峥老师,擅长用针灸刺血治疗内科病、骨关节病及疼痛软组织损伤性疾病。
芦垚烨:
中医世家出生,自小接触刺血疗法,毕业后一直从事针灸推拿理疗等相关工作。擅长刺血与推拿治疗颈痛腰痛等痛症,对各类热症亦有不错的疗效。
侯雯:
擅长针灸刺血治疗颈椎病,肩周炎,面神经麻痹,中风后遗症,荨麻疹等。
我院中医刺血科将秉承“精诚、笃行、传承、创新”的院训精神,身体力行弘扬中医国粹、悬壶济世致力治病救人,利用中医刺血智慧,防病治病,发挥更大价值,竭诚为广大患者服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