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智慧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智能网联汽车时代的到来,开始从更高层面迎解“停车难”这个困扰已久的问题。智慧产业与汽车产业的双向链接也开辟出智慧停车产业的巨大市场空间,而在这样的产业碰撞中,蕴藏着更多的智慧场景和产业机遇,为下一步的融合发展以及更大想象空间的打开提供了可资参考探索的路径。
杭州:智慧升级打造“全市一个停车场”
聚焦市民群众停车“空间紧”“找位难”“周转慢”“秩序乱”等问题,浙江省杭州市通过数字化手段,打通数据、打破壁垒,全城75%以上泊位接入城市大脑停车系统,多个停车场(点)、83万个泊位开通“先离场后付费”,“全市一个停车场”初具雏形。
随着数据不断完善、管理更为精细,智慧停车正在为杭州市民的出行带来更多便利,建设更聪明、更智慧的城市,成为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打造“全域一体”静态交通
进出自动识别,离场先抬杆放行,后自动付费。在杭州,几乎每个停车场出入口都醒目地张贴着“先离场后付费”的字样,这背后,数十亿条数据在网络中汇聚流动。
年以来,杭州在停车场推出“先离场后付费”功能,停车系统自动识别车牌、计费,一次绑定,全城通用。
河北省唐山市利用人脸识别等技术,在中心城区建设多座高标准智能化立体停车楼,实现了停车线上线下的无缝衔接。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杭州全城有万个泊位信息接入城市大脑停车系统,占全市约万个泊位的75%以上。对外开放收费停车场(点)几乎都已开通“先离场后付费”功能,注册用户数达余万人,累计提供服务1.5亿次。
杭州市轨道交通运行和公用事业保障中心社会停车保障科科长金建锋说,若是以每次服务为市民节省30秒计算,“先离场后付费”已为市民节省超万个小时的离场等待时间。与此同时,车辆离场速度加快,也从一定程度上释放了更多停车资源,让有停车需求的市民更便捷地找到车位。
此外,医院、学校、景点等重点区域综合交通问题,城市大脑停车系统将系统计算的停车场泊位忙闲等信息聚合后,协同共享给属地政府,属地政府再通过设置引导屏、停车优惠等方式,实现停车智能引导。
浙江大医院(下称“浙大二院”),是浙医院之一,其中位于杭州滨江区的院区日接诊量达人左右,医院周边道路的停车需求不断增加。
记者注意到,医院一个路口的地方有多个实时停车指示牌,医院里是否有车位、附近哪个停车场还有空位,均可一目了然,司机再也不用绕着圈圈埋头找车位了。数据显示,通过增加公共泊位、智能停车诱导等综合手段治理,浙大二院热点区域工作日高峰延误指数由1.51降至1.32,下降幅度达到12.6%;停车状况得到显著改善,泊位指数由治理前的2.56提高到4.46,提高了74.2%。
在人口密集的住宅区,找车位也不再是“开盲盒”。家住杭州市滨江区东信社区的陈佳锋说,以前下班回家,一度面临“抢车位”的无奈。得益于社区上线的“邻里停”管理运营平台,通过手机小程序就能预约小区附近的共享车位实现错时停车。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借助“邻里停”,东信社区平地“挖”出个共享车位。“依托数字化改革可以精准匹配园区、小区停车资源。”东信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戴笔峰说。
此外,为充分盘活现有停车资源,今年以来,由杭州市城管局牵头,积极推进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泊位共享开放,并联合市属国企华数集团,基于“邻里停”平台进行升级改造,建立了市级泊位共享统一平台,截至目前,全市余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停车场已在平台上线试运行。
智能化助力精细化管理
杭州市通过早年的实践发现,在挖掘停车资源、建造更多停车场之余,若不能真正“对症下药”,“停车难”问题将难以得到高效持久的解决。
“‘停车难’是动态的,不同区域的‘停车难’成因不同,解决方案也不同。”杭州市轨道交通运行和公用事业保障中心副主任叶文文说,“停车难”反映出的是城市管理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问题。
依托大数据和智能技术,城市管理部门进一步寻找“停车难”的真正原因以及精细化管理的突破口。
在杭州市城管局指挥中心,一块蓝色大屏上,城市大脑停车系统记录着普查泊位、接入泊位、当前占用泊位等实时数据。
屏幕上的杭州地图被划分成近个停车小区,实施网格化管理,以红、黄、绿三色热力图动态实时显示停车难易程度,红色代表饱和、黄色代表拥挤、绿色代表空闲。
“可以看到,这些网格不是均分的,有的范围大,有的范围小。”叶文文说,城市大脑停车系统在建设过程中,首先对杭州市各类停车资源分布及停车数据动静态信息进行了采集,摸清底数之后再通过精细计算,回答“停车难”背后真正需要解决的“哪里难”“有多难”“为何难”三个问题。
今年,在解决杭州市钱塘区云帆小学附近区域停车难题时,钱塘区相关部门将学校地下停车场个停车位作为家长接送车停放点,将原先停放在马路上的车辆引导至地下停车场。同时,对家长提供每天2小时的停车优惠,通过学校入口处设置的智慧停车引导牌,家长能实时获得停车库内车位信息,有效缓解了早晚高峰时段的拥堵问题。
数字化思维推动改革深化
通过数字化手段和大数据支撑,杭州多个管理部门针对“停车难”这个“系统性问题”建立起了“系统性思维”,形成顶层架构,出台一系列规范标准,改变了以往“停车难”治理中“盲人摸象”的困境。
为了联通停车场库“数据孤岛”,开发通用接口,统一接入标准;为了对发改、交警、物价、城管等各部门停车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破除职能部门“信息壁垒”实现共享;为了明确停车场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修订市政府令,对停车管理机制进行固化;为了支持消费者停车优惠抵扣,打通城市大脑停车系统、商场会员系统、场库本地停车系统,实现车辆同商圈的跨场库优惠互认,费用自动结算……
以解决“停车难”为导向,数字化的思维、理念、技术、工具正在推动杭州深化改革。
今年,杭州城市大脑升级2.0版本。在智慧停车场景中,将以全市停车场及泊位动态在线数据为基础,进一步支撑私有和公有泊位共享共济、车位导航、预约、反向找车等功能。
杭州市相关部门正在通过技术升级、规范化管理等举措,探索更为“安全无感”的停车管理服务。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首批高杆视频系统创新信息采集技术,在10余条路段余个泊位投入使用,通过视频图像自动识别停车时间点并计费,停车收费实现全电子化模式,车辆离场后实时生成订单,缴费清晰透明。借力视频巡检车,采用厘米级定位系统与车牌识别系统相结合的方式,对路侧停车进行流动巡检拍照、图像分析识别,准确获得车辆停放的泊位号及车牌号。
在业内人士看来,“智慧停车”的升级,除了技术和管理外,还需要制度革新。例如,如何将专用停车泊位的闲置时段最大程度地共享释放?相关职能部门能否对停车场内区域进行管理和执法?道路停车未缴费问题能否与个人征信打通?“能停车、好停车、快停车”目标的实现,仍须通过法治手段得到进一步保障。(记者朱涵杭州报道)
上海:车位挖潜“盯上”设施装备智能化
停车难已成为人口密度高的城市亟待解决的问题。上海市通过开展停车难综合治理民心工程,缓解医院的停车难问题。接下来,上海将通过探索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机制,加强新型智能机械停车设施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提升停车行业智能化、数字化、标准化服务能级。
近日,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竖井掘进机“梦想号”在湖南长沙成功下线。“梦想号”整机高约10米,开挖直径达23.02米,由中铁十五局集团和中国铁建重工集团共同打造,是迄今为止全球开挖直径最大的掘进机。下线出厂后,“梦想号”会被运往上海,应用于上海市静安区地下智慧停车库项目建设,以解决城市停车难问题。
在上海市静安区大宁街道,利用地下垂直掘进施工工艺建设的智能机械停车库今年10月底开工建设。该项目是上海首次试点超大直径竖井建设技术的停车场库,有望在年下半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缓解周边小区停车难问题。
“‘梦想号’是为上海静安的地下智慧停车库量身定制的超大直径竖井掘进机,创新性地提出了利用装配式垂直掘进技术在城市零星土地建造地下立体智慧停车库的全系统解决方案,这将为我国乃至世界地下深层空间开发提供前沿范例。”中铁十五局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昌富说,“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和开拓智慧城市建设,着力优化城市地下空间,提供城市中心和老旧小区停车难全套解决方案。”
据介绍,“梦想号”竖井掘进机集开挖、出渣、支护、导向等功能于一体,总重量吨,适用于软土和软岩地层的超大直径竖井工程建设,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设备采用全密封、高承压设计,在施工作业时,主机潜入水下开挖取土,最大开挖深度可达80米。
《经济参考报》记者从上海市道路运输管理局了解到,地下智慧停车库项目利用待建绿地的地下空间,采用装配式竖井垂直掘进技术,计划建设两座地下19层的智能机械停车库,共计提供个停车泊位,地上占地面积平方米,地下占地面积平方米,深度约50米,共19层,是同等面积地上停车场停放车辆的10倍。该车库地面共设置8个出入口,地下为钢结构停车层,驾驶员在地上指定区域停车后,相关装置将把车辆自动运送到地下的停车位。驾驶员可以通过“上海停车”App实现自助预约存取车服务功能,平均单车存取时间约90秒,可满足高峰时段的存取车要求。
上海市静安区交通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既呼应了市民的停车需求,又破解了土地空间资源有限的难题,是利用超大直径竖井建设技术的创新解决方案。多个部门协同推进了该项目不同于常规项目的土地出让、规划审批、建设管理等问题,行业专家组成的技术攻关团队也对项目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了论证和保障。
“为了满足工程超大直径开挖需求,同时保证竖井开挖效率,研发团队攻破了超大直径竖井机械式沉井成套装备设计技术,强化了设备水下环境施工的可靠性,解决了传统沉井下沉姿态控制难的问题。”中国铁建重工集团掘进机研究设计院项目负责人文威表示,相比于传统人工开挖的沉井施工方法,采用机械化沉井作业可以实现井下无人、地面少人,达到建井人“打井不下井”的目标,节约施工成本50%以上,有效提升了施工作业的安全性。
“相比于国外主流采用的欧洲VSM工法和日本SOCS工法,我们的设备不仅适用于15米至23米不同直径竖井掘进,实现一机多用和智能化井下无人作业,而且可以针对不同复杂地质采取多样化工作模式,具有适用范围广、占地面积小、施工效率和安全性高、成本低、绿色环保和对周围建筑物影响小等特点。”中铁十五局项目负责人王文灿说。
数据显示,上海市静安区目前停车位缺口达到2万余个,而从全国来看,城市停车位缺口高达万个。停车难已成为诸如北上广深等人口密度大的一线城市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上海市已启动实施“停车难综合治理工程”,并将其纳入上海市16项民心工程之中。
上海市道路运输管理局设施运行监督管理处负责人朱华勇表示,上海开展停车难综合治理民心工程2年来,累计开工建设1.75万个公共泊位,缓解医院的停车难问题。接下来,将进一步探索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机制,加强垂直掘进、自动搬运机器人等新型智能机械停车设施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提升停车行业智能化、数字化、标准化服务能级。(记者贾远琨王辰阳上海报道)
深圳:“智慧+立体”方案缓解停车难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中心区的石厦村有两个“网红打卡点”,一个是村里有近百年历史的石厦碉楼,另一个就是紧贴着百年碉楼的石厦智能立体车库。这座占地多平方米、高10层的车库,可提供90个停车位,存取车速度最快仅需60秒,车位周转率高达%。
“房子太密集了,这几年出租车和私家车越来越多,停车不仅要见缝插针,还经常找不到车位,停到附近的商场又要支付高昂的停车费,这个车库可是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租住在石厦村的出租车司机周师傅说。
人口近3万人的石厦村“握手楼”(指距离太近的楼房)林立,楼间距最窄仅1米左右,无法建设大型停车场。为解决停车难题,车库承建方中集物联的工程师开出了“向上要空间”的“药方”——建设智慧立体车库。
据了解,该车库采用“无人化”运营,完全依靠RGV(RailGuidedVehicle,有轨制导车辆)机器人完成自动泊车。车主只需要通过手机扫码、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方式输入存取车信息,RGV机器人就能在物联网大脑的指挥下,“驮着”车主的车辆完成存车、取车。
石厦智能立体车库只是深圳探索通过“智慧+立体”方案解决停车难题的缩影。
人口密度大、城市面积小的深圳,车位紧张状况十分突出,有数据显示,目前深圳停车位缺口超过百万。特别是在城中村,正规停车位少之又少,随着私家车数量不断上升,停车难问题日益严重。
为破解停车难题,近年来,深圳不断探索各种“上天入地”+“智慧赋能”的解决方案,在城中村、医院、公园等停车资源紧张区域深挖潜能。比如,不断挖掘地下空间,探索建设公园绿地地下停车场、利用桥下空间改建停车场;上线深圳智慧停车云平台,推广“共享停车”等。
深圳在全国率先实现公交车%纯电动化后,由于原规划场站场地狭小,新能源公交车停车难、充电难问题日益突出,而年11月顺利通过竣工验收的福田下沙智慧公交车库项目,为解决这一难题进行了有益探索。
这个11层的项目不仅预留了停车位、充电接口、维修车位,采用高效存取车辆的双板交换搬运形式,还应用了项目承建方自主研发的停车运营管理系统,可根据公交线路发车计划,将车辆提前取出库,并对车辆信息、设备运行状态,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可视化管理。
“项目可以满足城市核心区新能源公交车‘停放、充电、调度、检修’等一体化需求。”中集物联董事总经理程宏达说。
越是停车难的区域,往往空闲土地越少,立体停车场就有了用武之地。深圳建设的立体停车场,与5G、AI、车联网等前沿技术融合交汇,为国内大城市进行多形态立体停车场建设、提高停车资源利用效率和精细化服务水平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当前,由于相关法规及制度缺位,投资立体停车场存在建筑类别不清、鼓励政策不明、审批程序繁琐等问题,加之土地属性和价格、土地取得时间、投资成本等因素,企业感觉不划算,往往望而却步。
专家表示,停车泊位短缺的城市和地区,一方面要积极探索解决用地难题,多渠道增加公共停车设施用地,将边角余地及暂未出让的储备地块、翻修改建空地等确定为停车场建设重点;另一方面,应尽早摸清停车泊位底数等基本情况,结合场地条件和周边环境,分类制定增加停车泊位的措施和计划,做到应增尽增。(记者王丰深圳报道)
《经济参考报》版面图
主编:徐爱琴
责编: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