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思践悟
基于生态修复增强固碳增汇能力
李光刘文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碳吸收能力,笔者认为,积极推动生态修复固碳增汇,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要求。
生态修复固碳增汇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核心要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保护修复行动极大提升了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全国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和森林蓄积量显著提升,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初步建立,在缓解气候变化影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生态环境本底脆弱和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不高等问题依然是制约当前经济和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才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然而,目前仍有部分地区的人类活动不断触及自然生态的安全边界和底线,社会经济的粗放发展对自然生态安全的威胁形势依然严峻,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任务仍十分艰巨。此外,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加剧,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出现,进一步加大了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挑战。
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实现“双碳”目标需要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通过生态修复积极推动自然生态资源向绿色财富转化,提升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与绿色发展,保护、恢复和可持续管理森林、草地、湿地和农田等生态系统,能够稳定且经济安全有效地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义重大。
生态修复固碳增汇实现路径
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出发,笔者建议通过“固”“修”“扩”“优”“控”“管”六条路径,积极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夯实生态安全屏障和现有碳储存,增强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推动国土空间绿色低碳发展。
固:保护自然生态空间,巩固现有碳储存。通过保育保护具有显著固碳功能的森林、草地、湿地等自然生态空间,巩固现有碳储存。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生态系统保育保护,稳固现有自然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在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土壤保持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红线区范围内,高质量实施封山育林、25°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围栏封育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增强生态系统固碳能力。通过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优化调整林分树种结构、树龄结构,提高生态系统固碳效率。通过科学管理森林采伐、禁止滥采滥伐等,减少生态系统碳损失。
修:修复生态退化脆弱区,提质增汇生态空间。通过修复退化生态系统,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让功能受损的森林、草原、河湖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恢复提升固碳服务能力。积极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系统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与固碳能力。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石漠化、荒漠化综合治理,加强水土保持林和防风林建设,逐步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加强重点河流湖泊湿地治理,提升蓝色碳汇服务。加强大江大河沿线生态防护林建设与生物迁徙廊道建设,增补生态廊道碳汇。开展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推动矿山碳源向碳汇转变。加强耕地提质改造,健全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提升土壤碳汇。
扩:扩大国土绿化面积,增加生态固碳容量。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基础上,通过国土绿化行动等扩大林草资源总量,提升生态固碳容量。深入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科学安排宜林荒山荒地荒滩、受损山体绿化,扩大森林面积和蓄积量。鼓励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利用村湾四旁地和废弃闲置土地增加村庄绿化,并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科学规范建设农田防护林。结合城市更新改造,采取拆违建绿、留白增绿、立体绿化等方式,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和绿量。依法合规开展铁路、公路、河渠两侧、湖库周边等绿化建设,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容量。
优: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协调减排固碳系统。积极推动城乡建设用地盘活利用,加强用地节约集约,促进减排固碳多系统协调发展。按照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逐步调整与自然资源约束和生态安全不相符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生态修复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系统治理,系统减少碳源排放、提升碳汇能力。通过节约集约使用存量建设用地,降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空间的影响,减少碳排放。
控:强化国土空间管控,加强红线用途管制。通过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控和负面清单管理,实现各类管控要素精准落地,促进形成稳定持续的生态系统碳汇空间格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落实红线区生态系统资源总量和空间管控。加强重点河流上游工矿企业排污管控,加强尾矿密集区和资源开发过度区管控。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严格落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严控不合理碳源排放。
管:推行低碳整治,可持续管理生态碳汇。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可持续管理重要生态系统,推行土地低碳整治。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禁止野生动物滥捕滥采,科学管护重要生态系统。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创新发展生态特色产业,促进生态碳汇可持续管理。低碳土地整治要研发生态型沟渠、护坡、道路等生态整治技术,促进土地整治减碳增汇。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生态修复固碳增汇路径需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分类分级分时统筹推进。完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探索生态修复碳汇经济和先行试点,创新建立健全碳汇交易政策体系与机制保障。同时,还要加强生态修复固碳增汇关键技术研发,完善生态修复碳增汇计量标准体系,健全碳汇评估监测体系,推动生态修复碳汇评估核算与国际接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作者单位:湖北省国土整治中心,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