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珠海市垃圾分类工作的有序开展和深入推进,横琴新区在前端规范引导市民养成垃圾分类习惯的同时,率先对末端处理能力展开探索,推动全市首个垃圾分类处理中心在横琴落地运营。1月28日下午,珠海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会暨“珠海市横琴新区垃圾分类处理中心”揭牌启用仪式在横琴新区顺利举行。该中心正式启用标志着横琴本地生活垃圾分类全链条处理系统初步建成,将加快“两网融合”垃圾处理运营模式创新,形成独具“横琴特色”的生活垃圾分类经验。
珠海市垃圾分类办、市垃圾分类各专责小组、各区垃圾分类办、广东省环境卫生协会共30余人出席仪式,共同见证珠海首个垃圾分类处理中心启用。
两网融合:打造垃圾分类处理示范运营模式
横琴新区垃圾分类处理中心位于横琴四塘村东侧,由横琴新区建设环保局按照政府投资项目立项建设,并委托珠海大横琴城市公共资源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运营管理,用地面积约平方米,日均处理能力不小于25吨/天,设有绿化垃圾破碎区、大件垃圾拆解区、有害垃圾暂存区、泡沫冷压区等几大区域。按照“大分流、细分类”模式,规范处置居民区产生的生活垃圾、机械拆解大件垃圾、粉碎再利用园林绿化垃圾、安全处置有害垃圾、循环变卖可回收物等,让各类垃圾进入相应的渠道单独处置和利用,形成闭环,推动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
“处理中心运营基于前端分类回收,同时又能够促进前端分类回收。”据横琴新区垃圾分类处理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该中心旨在打造“两网融合”的垃圾分类处理示范运营模式,即通过深化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融合发展,形成从前端多元化分类回收、中端集中分拣和拆解到末端安全储存运输和无害化处理的完整“全链条”模式。
功能齐全:实现“处理、暂存、利用”全链条
步入处理中心的绿化垃圾破碎区,工作人员正熟练操作着黄色的大型抓货机,将经过卸料、称重及二次分拣后的绿化垃圾放入绿色设备内进行破碎处理。粗细各异、长短不一的绿化垃圾经处理后成为松散细小的木屑碎料,在妥善堆放后装车收运。据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大部分的碎料都将用于堆肥处理,进而实现绿化垃圾的循环利用。
大件垃圾因存在清运和处理难题,一度成为垃圾资源利用上的难点。在处理中心的大件垃圾拆解区,记者注意到,工作人员在对大件垃圾进行整体拆解时,仍尽量保持着元器件、零部件及材料的完整性。据了解,对大件垃圾拆解和处理的过程是将大件垃圾由“整”化“零”,变废为宝的过程,针对可再使用的元器件、零部件,可进行回收及无害化处理;而不可直接再使用的零部件,则需要进一步拆解,以回收其中的可再生材料,实现大件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
而有害垃圾的处理方式则略有不同。“因为有害垃圾的特殊性,我们会将横琴新区收集到的有害垃圾在这里进行暂存,等有资质的专业公司进行定期的收集运输和无害化处理。”现场工作人员说。
以往,居民购买家电、水果、冻品时附带的白色塑料泡沫包装物体积大、形状不规则,运输成本高,为了更好地处理本地的泡沫包装废弃物,垃圾分类处理中心设置泡沫冷压区,只见工作人员将一块块不规则的塑料泡沫投进泡沫冷压机,随后,设备迅速对泡沫进行打碎螺旋压缩处理,很快,原本大体积的塑料泡沫成功“瘦身”,以规整的长方体泡沫压缩块的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环保型泡沫冷压机采用了全物理螺旋冷压的方式,没有热功耗,而且压缩过程中没有使用任何化学药剂和添加剂,基本不会产生次生化学污染。压缩后的塑料泡沫切实降低了空间占用率,大大节约了运输成本。”工作人员细致讲解着设备的操作原理和效能。
生态循环:末端处理能力跃上新台阶
在生活垃圾分类全链条处理系统的建设过程中,横琴新区先后探索了生活垃圾、大件垃圾、园林垃圾、有害垃圾及厨余垃圾的专项分流处理模式。其中,针对厨余垃圾就地资源化利用,年11月建成区内第一座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及宣教基地,位于珠海横琴国际网球中心旁,占地面积平方米,日处理量为公斤,每年可就地处理厨余垃圾吨,实现厨余垃圾%资源化,以及56%的碳减排环境效益。
该基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花草丛生,鱼菜共生,成千上万条黑水虻正努力地“工作”,将经过机器预处理的厨余垃圾一一吃掉。据了解,这是一项利用“生物处理工艺”处理厨余垃圾的新技术。经源头分类分拣出的厨余垃圾,经过预处理系统粉碎后进入黑水虻处理系统进行生物处理,7天后,将被转化为优质动物蛋白(黑水虻预蛹)和黑水虻虫粪,可回用于鱼禽养殖。另外,该基地使用好氧堆肥工艺,将横琴岛上的绿化垃圾、厨余垃圾与黑水虻虫粪按比例混合进行联合堆肥,产生的有机肥料回用于有机蔬菜种植,得到的农副产品再回馈给居民。
“该基地的投入使用,既可以实现部分城市废弃物的就地就近消纳,再生产有机肥料、黑水虻预蛹等产品;也可以作为周边地区传播垃圾分类、垃圾处理等生态文明理念传播的教育宣传‘微基地’,让群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垃圾分类所带来的成果,从而坚持垃圾分类这项好习惯。”现场工作人员介绍。
按照省级示范区创建标准,目前,横琴新区率先打造完成从前端收集、中端运输到末端处置的绿色循环产业链,全力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水平,形成“全链条、全周期”的长效管理机制。下一步,将对全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尤其是参与率和分类标准进行提升;完善覆盖全区的再生资源回收系统,增强可回收物交售的便捷性;促进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全链条发力,闭环式管理;用智能化手段探索垃圾分类长效常态管理,进一步提高垃圾分类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置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