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麻痹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郑州市十四五住房发展规划探索建立共有
TUhjnbcbe - 2023/8/12 20:33:00

12月30日,郑州市住房保障和房地产管理局发布《郑州市“十四五”住房发展规划》。明确到年,力争进入全国住房高质量发展第一阵列,成为住房高质量发展新标杆。

筹集40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人才公寓,其中保障性租赁住房不少于20万套(间);筹集发展市场化租赁住房10万套/间;新建商品住宅71万套、万平方米,新建住宅两室三室、单套建筑面积90-平方米户型占比70%以上,人均住房建筑面积预计增加1.5-2平方米。新建住宅楼宇高度和容积率适度降低,平均通勤距离和时间保持在5千米、30分钟以内。

同时要求,坚持不以房地产作为刺激经济短期发展的手段,实行住房市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鼓励金融、证券和保险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依法合规为住房项目和住房消费提供支持。完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用好公积金支持合理消费,严格遏止投机。

还提出,面向引进人才、新就业大学生和新市民,探索建立共有产权住房制度。主要采取政府回购,将富余的安置住房、商品住房等存量房源转化方式筹集共有产权住房房源;在确有需求的核心板块、产业园区周边等,适度新建共有产权住房。

规划明确,到“十四五”期末,基本完成年以前建造的老旧小区综合改造任务。对年以后建造的居民住宅小区,动态、滚动、有序纳入改造范围。

郑州市“十四五”住房发展规划

本规划依据《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制定。规划范围以中心城区为主,兼顾全市。

一、“十三五”取得的成效

“十三五”时期郑州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住房发展取得新成就,市场运行基本平稳,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总体实现住有所居,宜居条件明显改善,为“十四五”住房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宏观调控成效初显,市场运行基本平稳

深入推进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试点,围绕“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适应市场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市场调控措施,建立地价房价联动、土地供应与房屋销售联动机制,强化房地产市场监测分析,完善价格管控规则,整顿规范房地产销售市场秩序,圆满实现房地产市场调控预期。“十三五”期间,全市商品住宅投资完成.2亿元,比“十二五”增长.4%。新开工住宅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竣工.1万平方米。完成住宅供地.6公顷,较“十二五”增长.9%。商品住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二手房销售.8万平方米,交易价格及市场运行基本平稳。

(二)总体实现住有所居,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年末,全市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1.1平方米,累计开工公共租赁住房15.2万套,已投用12.5万套,累计货币化补贴4.8万户;经适房累计建设分配16.8万套;棚户区改造累计动迁群众万人,安置住房稳步推进,回迁群众超百万人;开工人才公寓4.9万套,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运行和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三)租赁试点稳步推进,租购并举初见成效

坚持以盘活存量为主,新建为辅,以回购、回租、规范化运营富余安置房等存量房源为着力点,开展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积极引导培育专业化、规模化住房租赁机构,发展专业化、规模化租赁企业13家。承租人公共服务受益覆盖面扩大,租赁家庭子女入学19.3万人,公积金支付房租4.6万人、3.2亿元,租购并举制度初见成效。

(四)宜居条件明显改善,发展基础更为坚实

修订《郑州市物业管理条例》,出台《郑州市物业服务规范》,物业服务企业由0家增长到家,新增物业管理面积0.94亿平方米,居民住宅小区物业覆盖率超过50%,物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稳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及城市有机更新,完成老旧小区改造个,老旧小区居住品质大幅提升。房地产发展基础坚实,年末,全市建成区面积.8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8.4%;教育医疗、养老托幼、商业服务等配套设施合理布局,宜居条件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职住平衡不断优化,中心城区就业人员平均通勤距离7.44公里,平均通勤时间24.7分钟,城际交通基本实现一小时通勤;新郑国际机场实现空地公共交通无缝对接,市域“一环十横十纵”道路综合改造工程加速推进,地铁运营里程公里,在建8条线路有序推进,十字+环线发展格局已确定;“都市区—片区—单元—板块”城市架构成型,创新驱动和新兴产业布局明朗,精细化管理、高质量发展、低碳绿色发展列入议程,未来住房发展基础更为坚实。

二、“十四五”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时期,郑州住房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从国际国内形势看,全球化遭遇逆流,政治、经贸、科技以及疫情等因素叠加,由此引发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变革,将导致要素资源分化、重构;通信和网络技术升级、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应用,居家和移动办公、柔性和灵活就业等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将对产业布局、人口集聚以及住房发展带来重要影响。同时,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河南面临着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大战略机遇,人口大省新型城镇化蕴含的内需潜力持续释放,创新驱动和新兴产业发展动能持续壮大,以中原文化为中心的黄河文明凝聚的精神力量持续彰显,这将成为郑州住房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和有利条件。

从郑州自身看,随着城市框架拉大和人口持续流入,长期高速开发、粗放建设和综合监管能力不足等带来的一些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日益突显,住房高质量发展面临一定的压力与挑战。一是区域发展不够平衡。保障性住房存在区域供需差异,公共租赁住房跨区域调剂机制尚未完善,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与产业布局适配度需要加强;工商业项目外迁与配套住房供给衔接不足,对老城区向外疏散、远郊组团的职住平衡、区域房价均衡等构成一定影响。二是供需结构有待优化。保障性住房产品结构较为单一,难以满足新市民、青年人住房需求;商品住房和安置住房空间分布不够合理,在一定区域和程度上,与产业布局、人口流动与集聚匹配度不高;住房租赁市场存在房源供需结构性错配、租赁市场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三是发展短板较为明显。外延型、扩张性、高速度、规模化的住房建设对行业监管带来压力和挑战,物业服务质量、应急机制建设、社区治理等方面问题逐步显现,着力提升居住质量和品质、强化监测监管与服务能力势在必行。四是风险隐患逐步暴露。长期快速建设在房屋使用安全、基础设施配套、应急管理等方面的风险隐患在汛情、疫情中凸显,统筹发展和安全工作任重道远。

综合研判,“十四五”时期,在河南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郑州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基础上,就业人口流入和人口积聚态势有望延续,住房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直面问题和挑战,必须把握新发展机遇,坚持新发展理念,聚焦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高质量发展,实现从量到质、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的转变,加快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转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制度体系,保持住房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效提高保障能力,规范租赁市场发展,切实解决好大城市、新市民住房突出问题,促进结构调整、供需适配、品质提升,实现住房与人口、产业布局协调发展,为建设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打造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为中原更加出彩、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共同富裕方向,贯彻“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理念,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保护人民合法权益,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2.坚持调整结构,平衡供需

坚持职住平衡和需求目标导向,优化产品供需结构、平衡区域发展布局,向精细化管理、高质量发展转变,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集约节约利用。

3.坚持提升品质,优化环境

统筹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有机更新、既有居民住宅小区功能完善、新建居民住宅小区品质提升和公共服务均衡化,建设美好家园,推动绿色发展、三生融合,实现在发展中促进结构调整、品质提升、环境优化、城市形象塑造。

4.坚持产城融合,区域协调

推动住房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促进产业、人口、就业、住房适配协调,合理规划住房发展空间布局,实现疏密有度、宜居宜业、精明增长,促进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聚焦优布局、促稳定、调结构、提品质、强服务,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制度,打造品质、舒适、人文化宜居环境,建设内涵、集约、绿色化宜居都市。到年,保障能力建设、供需结构调整、居住品质提升、人居环境优化取得新突破,基本解决大城市和新市民住房突出问题,住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住房与产业、人口、就业、资源环境更加协调适配,力争进入全国住房高质量发展第一阵列,成为住房高质量发展新标杆。

2.重点任务

稳定市场。完善地价和房价联动机制,推动住宅项目更多采用竞品质、竞自持方式供地,强化房屋租购交易价格实时在线监测监管,指导、调节和约束机制,综合运用金融、土地、经济、行政等措施,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强化保障。以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为重点,健全住房保障体系,构建以公共租赁住房“兜底”、保障性租赁住房(人才公寓)“过渡”、共有产权住房“安居”、各类保障性住房有序衔接、梯度保障的住房保障新体系,总体实现住房困难群体住有所居。

调整结构。从供给侧入手,推动住房产品供需结构、租购结构、存量增量结构调整取得实效。筹集40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人才公寓,其中保障性租赁住房不少于20万套(间);筹集发展市场化租赁住房10万套/间;新建商品住宅71万套、万平方米,新建住宅两室三室、单套建筑面积90-平方米户型占比70%以上,人均住房建筑面积预计增加1.5-2平方米。

提升品质。实施安置房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大棚户区改造安置任务;开展城市有机更新,推进“三区一村”改造,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提高物业服务水平,新建居民住宅小区物业覆盖率%。提高党建引领的社区共建共治共享能力和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居住条件、质量、环境和服务的需求,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转变模式。确立内涵提升、绿色发展模式,住房与产业、人口、资源和城市发展匹配协调,住房发展布局更加适应国家中心城市地位和作用。新建住宅楼宇高度和容积率适度降低,平均通勤距离和时间保持在5千米、30分钟以内。建筑设计、设施配套、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绿色化、人性化、舒适化、智能化程度显著增强,天际线明显改观,使新建居民住宅小区成为与新产业新业态有机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融汇黄河文化和中原优秀文化传承、科技创新成果广泛应用的标志性和引领性项目。

四、重点工作

(一)优化发展布局

以中心城区为主统筹全市,立足郑州大都市区一体化发展,优化项目布局,构建百里宜居宜业廊道,形成核心板块引领-东西廊道贯通-周边区域融合的住房空间新布局,建设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在资源环境容量趋于饱和状态下稳步跨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1.板块引领,打造示范样板

对接服务各产业板块建设,科学预测产业发展及人口集聚类型、规模和速度,以5千米半径职住平衡为基本尺度,以满足在各产业板块就业的人才团队、新就业大学生、新市民住房需求为出发点,坚持存量盘活和增量建设相结合,坚持租购并举多渠道供给,打造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人文空间精致和谐,宜居品质内涵丰富、形态风貌特色鲜明的宜居宜业样板。

2.廊道贯通,重构居住风貌

依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建设,顺应新兴科技产业在主城区东部、东北部、西北部集中布局态势,适配百里创新创业长廊,构建百里宜居宜业廊道。

主城区东部和北部,以中原科技城、郑开科创走廊产业和人口积聚为引领,以科学大道、G30、沿黄快速通道为轴线,坚持产业与人口、就业和居住同步发展,统筹黄河南岸基础设施、道路交通、公共配套、产业发展和现有居民住宅小区建设布局,统筹城市功能、生态环境和发展安全,通过节点开发、分片开发、连片开发、嵌入式开发方式,合理安排时序,科学留白增绿,优化建筑密度和形态,形成巩义到开封融合贯通的百里宜居宜业廊道,打造新兴产业与人居环境高度适配、生产生活生态高度融合、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共生的住房发展新空间,重建田园风格的居住风貌和生活形态,彰显宜居、绿色、和谐、健康、人文城市魅力。

西部丘陵地带,借助先进制造业振兴机遇,与高新区、荥阳市、上街区、巩义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匹配,小规模、多中心布局,分布式、节点式开发,低密度、低层高,与自然地理条件融合,侧重租赁住房供给,形成若断若续、疏朗有致、建筑特色鲜明、中小规模的人居部落与人文环境,打造成为山水人城和谐相融、城乡功能相互嵌套的生产生活生态廊道和沿黄美丽乡村示范带。远景布局和适配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

3.边缘融合,促进区域平衡

统筹高新区与西部新区、南部新城和二七新区、新郑与新密、航空港区与经开区、航空港区与新郑市、经开区与中牟及开封连接区域,按照集约节约用地、产业人口集聚、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融合、居民住宅小区形态美观和设计多样化、街区街坊有序生动、强化邻里归属感的原则,全面优化住宅项目布局和供应结构,促进边缘地带、新城(新区)组团之间融合贯通、和谐有致,转变远郊区域住房资源利用不充分、新老城区发展不平衡的局面。边缘融合过程中,要着重处理好城市功能结构的大中小尺度关系,注重设施配套及公共服务到位与均衡,维护边缘区域生态功能,营造宜居、绿色、健康、人文化的条件和环境,拓展对中心城区的疏散功能,实现更高水平的产城融合、职住平衡与区域平衡,实现城市空间疏密有度、宜居宜业和精细发展。

四环以外区域节制开发速度、密度和强度。密切

1
查看完整版本: 郑州市十四五住房发展规划探索建立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