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麻痹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我身边的儿童友好空间第
TUhjnbcbe - 2024/4/1 16:51:00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传递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99992309497056482&wfr=spider&for=pc

从今年9月1号开始,我们陆续推出了三期北京的儿童友好空间,主题分别是“秘密花园”、“活力乐园”和“成长中心”。本期我们又精心选择了5个交通出行空间的案例,至此,形成了涵盖儿童交往、游戏、学习、出行等日常主要需求的友好空间框架。未来,我们将继续充实这个案例库,也希望通过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北京的儿童友好空间能遍布所有城区,最终惠及每一个孩子。

儿童友好空间案例位置示意图

交通空间

张晓风在散文中写道:“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他还不知道恐惧为何物,我却是知道的。”那欢然走向街巷的小小孩童,把牵挂与注目带往纵横交错的马路,把不安与揪心投向川流不息的车辆,把信任和嘱托交给张开双臂的城市。儿童友好的交通空间,也许是大城市中最牵动父母心弦的环境公共品。在北京持续治理大城市病的过程中,令人惊喜的改变正在缓慢发生:一段欢声笑语的骑行路、一处生动活跃的科普空间、一处安全愉悦的放学路,点点滴滴的努力涓滴成海,终会将自由快乐的出行体验归还给我们的孩子。

01

回龙观地区至上地地区

自行车专用路

昌平区回龙观街道、海淀区上地街道

年5月

自专路全长6.5公里,其中米划设为儿童骑行路段,不定期限时封闭管理供儿童使用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交一公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昌平区城市管理委员会

作为北京市首条自行车专用路,回龙观地区至上地地区自行车专用路是解决“睡城”回龙观和“中国硅谷”上地两地区之间出行痛点,全面推进自行车出行环境改善的示范项目。规划统一全社会对自行车复兴的认识,强调具有独立路权的自行车交通基础设施是践行城市总体规划的有力政策工具,促使转变城市交通出行结构,引导和培育市民绿色出行习惯,切实减短回龙观至上地地区的出行时间,提升通勤出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从年5月31日开通到年5月中旬截止,自行车专用路累计使用量已经超过万人次,日均达-人次。根据使用者交通方式转移情况测算,自行车专用路已累计贡献超过吨的减排量。

传递节能减排的环保理念,让绿色出行理念在下一代生根发芽。道交法规定,未满12周岁儿童不能上非机动车道骑行,虽然自行车专用路开通后在起点设置了一处小型活动场地供儿童骑行健身,但儿童上路的需求仍然很高。因此,自年8月起,昌平区城管委在自专路上开辟了儿童骑行的区间与时段,更好地引导儿童树立绿色出行的意识。结合流量分析,考虑12岁以下儿童年龄跨度较大且骑行控制能力较差,设定特定封闭路段即自专路起点(文华路与同城街交叉口)至3-4出入口道路(约米),在每个月的第一个周末上午9-11时举办儿童骑行体验活动,允许儿童在家长陪同下,佩戴好护具,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上路骑行。

以线带面,将自专路儿童骑行活动拓展延伸进社区。昌平区城管委联合北京市回天社区公益基金会,在北京自行车专用路上举办“让绿色出行,在下一代生根发芽”的首个亲子公益骑行体验活动,改善禁止12岁以下儿童禁止上路骑行的现状。儿童骑行将作为“回天众健社区”体育项目建设的儿童板块内容走进社区,进行常态化运营。区城管委还将联合多方力量,结合北规院暖心建议持续落地“儿童平衡车共享计划”等活动,为更多回天社区的孩子提供免费体验及初级培训,带动儿童参与骑行的积极性,培养孩子绿色出行、积极健身的理念。与此同时继续根据市民需求,整合自专路上下空间,拓展服务功能,开展亲子骑行、公益跑、无车日、骑行趣味赛等多种主题活动。

方案平面图

建成后实景照

儿童使用和活动

02

儿童道路安全

体验中心

朝阳区大屯街道富成花园社区

辖区面积1.93平方公里,居民户户,常住人口约人,其中儿童约名

年5月—9月

.5平方米

北京博源拓智儿童公益发展中心

在北京市妇儿工委指导、中国妇女基金会和人民交通出版社支持下,北京博源拓智儿童公益发展中心负责儿童道路安全体验中心的整体运营,宣教儿童安全乘车和出行必备知识,倡导公众对儿童交通安全的认知、观念与行为的正向改变,帮助家庭和学校尽可能消除儿童出行安全隐患,为儿童友好交通环境的建设作出贡献。自开馆至今,共计开展近场活动,范围覆盖超过北京7个区,总受益儿童及家庭超过2万人次,并于年成功申请成为交通运输部和科技部联合评选的“首批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十个基地之一。

建造迷你城市,打造沉浸式交通安全知识学习乐园。此场馆聘请专业设计师打造“儿童交通迷你城市”,场馆整体设计风格以暖色调为主,场馆内两大区域由一条车行流线连接起来。六大主题活动区也经车行流线联系起来,增强了空间整体性,打造成一个迷你城市。儿童可以在街区、道路情境中参加各种互动体验式游戏,如打卡闯关、交通标志记忆力大比拼、道路角色扮演等,帮助儿童从小养成遵守交通法规的安全出行习惯。

探索多样的宣教形式,丰富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采用不同的课程内容设计:针对3-5岁年龄段儿童侧重互动游戏和模仿,授课时间不宜过长;针对5-7岁儿童注重引导主动地思考遇到交通安全问题时的解决办法;对于年龄在8-10岁之间的儿童,引入“同伴教育”的方法,在教学中通过群体的讨论,使儿童对某事物的认知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提高,并形成新的认知与思考。

动员多部门联动,构建社区儿童保护网络。儿童保护工作需要家长、社区及与儿童保护有关的各责任方协同参与。通过开展亲子专场体验,组织家长工作坊,走进校园与社区,将儿童保护相关责任方如: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家长及儿童紧密连接在一起,汇集更多专业的力量参与到儿童保护工作中,从交通安全的宣传倡导出发,构建儿童权利视角下的社区儿童保护网络。

加强儿童参与,搭建社区儿童议事平台。儿童是自身发展的积极促进者,打造社区治理共同体的重要参与者。通过选取社区儿童代表组建富成花园社区儿童议事会,开展儿童权利、儿童友好社区以及儿童调研和议事能力的主题培训,培养儿童的参与意识与能力。同时与社区合作搭建儿童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平台,推动儿童参与社区实践,进一步探索成人倾听儿童声音的长效机制,提升社区的儿童友好程度。

方案平面图

建成后实景照

建成后使用和活动(交通安全体验和儿童议事会)

03

北外附属小学

周边步行环境改善

北京市紫竹院街道

年7月

平方米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参与式设计)

紫竹院街道中青·社区青年汇(参与式设计)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参与式设计、项目技术支持)

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实施方案设计)

场地位于魏公街西头、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小学以南,是街道人行道内侧一片被护栏围住的狭长小绿地。设计地段长期封闭,平日大量师生、家长和其他市民经过却无法进入活动,而小学门口的集散空间又一直捉襟见肘,因此急需针对该场地作为公共空间的“可见不可用”,进行功能与价值的深度挖掘。

魏公街口袋公园项目是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升过程中的一次“深层次”儿童参与式设计探索。为将封闭的绿地解放出来,紫竹院街道办事处、责任规划师、高校合伙人、社区青年汇、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通过多方合作,带领16位北外附小4-6年级的同学,通过数月的持续规划学习与设计创造,完成了街头公园设计的儿童提案。

创建“五步骤”儿童参与式设计方法,让儿童为空间做主。把孩子的设计理想变成现实,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孩子将无边际的想象力约束在“一定条件”和“一定空间”中进行设计。五个关键步骤在本次儿童参与式设计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团建”,即社工组织开展旨在建立平等与信任关系的团队建设活动,由此迅速拉近设计导师与儿童之间的距离;二是“测绘”,导师们带领儿童对设计场地开展测绘并记录结果,帮助孩子们准确理解设计对象,建立起针对设计空间的尺度概念;三是“访谈”,组织儿童围绕“设计目标”与“功能需求”开展“头脑风暴”式讨论,并借助在地观察和公众访谈结果,形成设计需求清单;四是“图示”,遴选简洁、关键、难度适中的设计图绘要素教授给孩子们,使他们初步掌握专业的空间设计图示语言;五是“方案”,推进个人设计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方案生成。

专业团队支持儿童提案落地,回应小学和市民的空间需求。通过高校、设计院等专业设计队伍的方案完善和施工图设计,魏公街口袋公园的儿童提案最终得以施工落地。建成后的口袋公园提供了趣味的折线形人行步道、丰富的绿化种植、小憩等候广场、停留座椅、集展示和阅读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百宝亭”等。这里既是街道重要的人行通廊,也是家长和儿童上下学的停留与等候空间,市民和小学的诉求通过孩子们的构想得以有机结合。

方案平面图和效果图

改造前照片

儿童参与工作照

建成后使用和活动

04

海淀实验小学

周边步行环境改善

海淀区紫竹院街道

年7月

平方米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六院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院装饰公司

对社区居民而言,存在非机动车乱停乱放,社区缺少活动场地、生活菜站设施、绿化等问题。对实验小学学生和家长而言,主要存在学生缺少上下学排队空间,家长缺少接送休息空间,学校门前环境乱,缺少宣传展示空间,门前绿地树杈扎人等问题。

实现儿童在培训、设计、施工过程中的全流程参与。项目由紫竹院街道发起,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工系、中青·社区青年汇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海淀实验小学苏州街校区一起开展。通过校内宣传、报名遴选等方式,招募了生活在改造区域周围社区的16名小学生。经过计划、交流、教学、设计、评议、施工众多环节,空间改造成果于第二年完美呈现。每一个环节孩子们都亲手参与,留下了深刻记忆,加深了对规划的了解。

设计充分吸收儿童创意,体现儿童需求。设计中以弧线为主题,在细部设计中也避免直角、折线,用倒角圆滑过渡,保护学生安全。吸纳学生建议,设置了供接送家长临时遮风挡雨的等候亭。植被尽量位于电线杆周围,使绿植起到防护的作用。用不同季节不同颜色的草本植物,通过较低维护成本在一年四季展示色彩斑斓的效果。创造城市家具体系,在主题广场上设置3个展示位,并把展示位的空间留给学生,在土建完成之后,留给学校学生继续参与设计的题目。

方案效果图

儿童参与工作照

改造前后对比照

建成后使用和活动

05

史家小学(通州分校)

周边交通环境提升(方案)

通州玉桥东小区A1区

9年建成开放,共有名学生,名老师

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

上下学期间校门前交通秩序混乱,人行道宽度不足。过街不便,缺少非机动车道及保护设施,缺少相关标志。绿带利用效率低,缺乏家长等候区,等候家长挤占通行空间。

通过改善学校周边交通秩序,优化区域慢行环境品质,提升公共空间品质等策略,提升通学安全性,打造“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完整街道、绿色发展”的儿童友好型街道。

分离机非流线,优化儿童出行环境。为儿童创造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环境,一方面将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的等候区分开,各居其位,另一方面将其流线分开,各行其道。从重视机动车通行转向对儿童交流与生活方式的全面

1
查看完整版本: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我身边的儿童友好空间第